《三环情》制作经过追记1952届陈天权1993年夏,北京联大校友会得知昆明附中校友活动比较活跃,来信建议拍点录相带送往北京,校友会几位理事议了议,最初只打算组织几次活动,摄上像将带子寄给北京。后来,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导演、校友缪以琪建议,要搞就搞个电视片,并表示愿尽力承担摄制工作。我们四五十年代的附中校友生长在烽烟炮火的年代,亲自体验了母校创业的艰难,感受到母校强大的凝聚力,对母校的感情特别深厚,所以,以琪的建议得到广泛的支持,被提到理事会上讨论。第一次理事会采纳了摄制的建议,研究了筹集经费、主题与表现形式等问题,组织了一个编辑小组,委托我执笔撰稿。目前国内拍一集电视片一般要10万元,校友会显然无力支付。以琪建议尽量借用或租用其他单位的设备,全部工作都由校友承担,预算了一下,。附中领导参加了理事会,当即决定拨款4000元;有的校友自愿捐助,到开拍时,16位校友先后捐助了3000元。这时校友会办补习学校已有一些收入,拍片的经费问题就解决了。我写初稿花了两天,基本上表达出了理事会上大家一致同意的主题思想:通过老校友的活动,反映母校的校史校风,表现我们这代人成长的历史时代和精神风貌。初稿写完后,征求了编辑组同学的意见,并将稿子寄往北京,得到了北京校友们的肯定和支持。段成鹏等同学从史实到文字,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书面意见,就连最初使用的片名《弦歌难忘三环情》也是采纳了成鹏的建议。文字脚本写了三稿(不包括分镜头脚本),每次都往返昆明北京,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其实,写个文字稿本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校友们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通过较好的艺术形式反映出来。我们设想以音乐为基本表现形式,以校友合唱团演唱的五首歌曲为线索,把历史图片、现实场景和校友们的活动融合在一起。在脚本修改过程中,我们逐渐统一了认识:在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以反映现实为主;但是,要表现我们这代人成长的环境,也必须有清晰的历史背景。在处理政治与艺术的关系上,要淡化政治色彩,真实地再现广大校友朴实的思想感情;但人的思想感情又不能脱离时代,所以也不应该回避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在处理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主要表现群体意识,也要有突出的个人代表;但对突出人物,点到为止,既不是为他们立传,也不能罗到过多而冲淡了群体形象。脚本有了,组织摄制工作任务更艰巨。8月15日,校友会召开吸收全体编委参加的扩大理事会,部署摄像活动。因为租借器材和组织校友活动都受时间限制,所以决定集中两天摄像:校庆日摄校友联欢会和各年级校友活动;校庆日后安排一天拍摄合唱团的活动(开拍以后,又增加了两个半天拍摄今日附中的场景)。会上将45—58届校友分别组成五个组团,确定了各组团活动的中心内容,而活动形式则由各组团自行选择。经过三个多月的准备,11月21日——附中建校53周年纪念日正式开拍。二百多名四五十年代的校友陆续到校,冯明叔、王恩治、毕竑、程茂积、谢良铎、朱秋卿等老师,在校友们的簇拥下来到各组团的活动会场,周定南老师也专程从玉溪赶来,一直关心着校友会工作和电视片拍摄的王憨生老师,因身体欠佳没有出席,但也带来了他的问候和祝愿。上午九时,以琪和另一位60年代的校友刘海刚,借来两台专业摄像机和十几盘录像带,依次按计划一个组团一个组团地摄像。48、49级集体过生日、55级跳龙舞、56—58级与在校小同学同台表演,都很有特色,原计
三环情制作经过追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