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课件第1电子工业出版社刘化君刘传清编著《物联网技术》教材配套课件1**“智慧地球”的理念到“感知中国”的提出,随着全球一体化、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物联网(ofThings,IOT)悄然来临。什么是物联网?在不同的阶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物联网就有了不同的理解、解释。目前,有关物联网定义的争议还在进行之中,尚不存在一个世界范围内认可的权威定义。*(1)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及系统(传感网、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条码与二维码、全球定位系统,按约定的通信协议,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连接起来,通过各种接入网、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信息网络。这个定义的核心是,物联网的主要特征是每一个物件都可以寻址,每一个物件都可以控制,每一个物件都可以通信。*:1)物联网是指对具有全面感知能力的物体及人的互联集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如果能交换信息即可称为物联。使物体具有感知能力需要在物品上装置不同类型的识别装置,譬如电子标签、条码与二维码等,或通过传感器、红外感应器等感知其存在。同时,这一概念也排除了网络系统中的主从关系,能够自组织。2)物联必须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并通过相应地软、硬件实现。互联的物品要互相交换信息就需要实现不同系统中的实体的通信。为了成功地通信,它们必须遵守相关的通信协议,同时需要相应的软件、硬件来实现这些规则,并可以通过现有的各种接入网与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3)物联网可以实现对各种物品(包括人)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这也是组建物联网的目的。*(2)有关物联网的其它定义1)麻省理工学院(MIT)最早提出的物联网概念。早在1999年,MIT的Auto-ID研究中心首先提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这种表述的核心是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综合应用。RFID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当时认为物联网最大规模、最有前景的应用就是在零售和物流领域。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互联与信息资源共享。*2)国际电信联盟(ITU)对物联网的定义。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ofThings》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如图1-1所示。该图显示:IOT是在任何时间、环境、任何物品、人、企业、商业、采用任何通信方式(包括汇聚、连接、收集、计算等),以满足提供的任何服务。按照ITU给出的这个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到物品(ThingtoThing,T2T)、人到物品(HumantoThing,H2T)、,人到人(HumantoHuman,H2H)之间的互联。这里与传统互联网最大的区别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个人计算机而进行的互联。需要利用物联网才能解决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没有考虑的、对于任何物品连接的问题。*图1-1ITU物联网示意图*3)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报告对物联网的阐释。2008年5月27日,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在发布的《ofThingsin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了物联网的发展趋势。该报告认为:由具有标识、虚拟个性的物体/对象所组成的网络,这些标识和个性等信息在智能空间使用智慧的接口与用户、社会和环境进行通信。显然,对物联网的这个阐释说明RFID和相关的识别技术是未来物联网的基石,侧重了RFID的应用及物体的智能化。*4)欧盟第7框架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组对物联网给出的解释。欧盟第7框架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组对RFID和物联网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后,在2009年9月15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标准的和交互通信协议的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在物联网内物理和虚拟的“物件”具有身份、物理
物联网导论 第1章 绪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