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博大精深,是佛教论经中文字最为精练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经典,它和《金刚经》一样,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现在我们分段来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本经经题的全称,也是这部经典的总括,“般若”是梵语音译,就是无限、清净、圆满的,能够通达宇宙人生真相、使人彻底解脱的至高无上的智慧。“波罗蜜”就是度或到彼岸的意思。整个经题的大意是:引导我们到达幸福彼岸的至高无上的智慧。【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经文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因而度脱一切痛苦和灾难。这是本经的宗旨,指出了解脱痛苦的原理。[点击拖拽四角箭头放大图片]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聚集总和之意。色:佛家称物质为色;受:处身于各种环境所产生的情绪;想:摄取事物的影像而给它安立名称;行: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识: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五蕴中,色是物质的,其他则是精神的。它们都代表着“有”的一切,哲学中称为“存在”。从般若思想去看,人类的痛苦正是由于对“有”的迷惑和执着造成的,而正确认识存在便是解脱痛苦之源。如果说人类真有八万四千苦痛,那么佛便有八万四千法门。五蕴皆空有人要去参佛,但他的眼中没有安详!经常有人在经受一些打击之后便万念俱灰,自认为看破红尘、而后出家皈依三宝,仿佛出家入佛者皆是俗世的不如意者,皆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选择。但以这种心态去理佛,便是刻意为之,是对世俗的另一种执着,是身皈心不皈,即使身在佛地,又怎么能够解脱呢?佛法求缘,他只在你的心里。心有佛便“件件皆佛事,处处见佛陀”;心有佛,便会见佛法塞乎天地之间、充盈宇宙。佛性靠悟,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没有一颗清净心、包容心,即使你敲穿一万个木鱼,仍将是在痛苦中挣扎。归结起来,人生之苦无非有三:认识迷茫之苦,追求欲望之苦,心灵空悬之苦。认识迷茫: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我们不能理解、不能认识,我们太过执着,最后竟失去了自己,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古希腊神庙的门楣上就写着:认识你自己。追求欲望:贪欲是人的恶源之一,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占有、比较和竞争,使我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却越来越远地背离了幸福。心灵空悬:人生仿佛永远都没有归属感,心灵仿佛永远没有最后地寄托,我们的心灵空悬者,灵魂无奈地飘荡者。“五蕴皆空”并非是物理意义上的空无,而是说人们认识上的那种执着其实是一种空无。人们基于“色”之上的受想行识,往往执着于大小、美丑、好坏等等这些对立面的分辨,却忽视了这种二元对立的统一,忽视了事物总是向着自身的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