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原创:“形式”系列讲座之写作手法——设置悬念(2012-07-1817:10:10)转载▼标签:形式写作手法设置悬念判定好处教育分类:中考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讲解 记叙文阅读,考题变化万千,离不开三个词:形式、内容、效果。设题过程可针对形式、内容和效果单独设题,也可以二者结合或三者结合设题。要想把握记叙文阅读的窍门,首先要从形式的判定学起。 记叙文的形式问题,从篇章到段落、从段落到句子、从句子到词语,主要包括以下集合概念:写作手法、人称、线索、表达方式、记叙方式、记叙顺序(写作顺序)、结构方式(结构形式、结构类型)、详写略写、描写角度、描写人物方法、呼应、过渡、修辞方法、句式、词语的感情色彩等。 而作为写作手法(或称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初中阶段要掌握16种:铺垫、设置悬念、对比、象征、抑扬法、渲染气氛、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动静结合(包括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借物咏怀、托物言志、以小见大。铺垫前面已经讲过,这一讲重点学习设置悬念。 一、什么是设置悬念 借助语言表达手段,让读者的头脑中产生问号,并积极思考这个问题。运用这种手段的目的,在于借助人的猎奇天性,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发作者的思考。 二、设置悬念的几种常见方法 (一)直接提问法 就是在文中,直接突出一个大家不知道怎样回答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或文章的开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秦始皇为什么杀了自己的母亲?”等等。 (二)矛盾对立法 将相反的词汇或语义对立统一在一个人或事物上,造成矛盾,让人在无法理解中思考、阅读,破解迷惑。例如:妈妈是柔弱的,妈妈又是刚强的;那声音听起来是近切的,又是茫远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死海不死。 (三)特例与寻常对照法 人或事物寻常是一种状态,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是另外一种状态,二者一先一后,并列书写,让读者在对比中,感觉到“这一刻”不同寻常,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带着猜测去阅读。 例如:爸爸妈妈上夜班,每天我放学回家,总是铁将军把门。然而今天放学后,我刚登上三楼,就发现我家的门大敞大开着......(平常“铁将军把门”,今天“大敞大开着”)。 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一段——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平常“总是一阵喧闹”,今天“安安静静”的)。 (四)倒叙法 记叙事件时,先将故事的结局,或者最精彩的部分即结局放到叙事的开始部分来写,然后再从故事的起因开始,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开头,让读者直接面对故事的结局,搞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于是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例如:我和妈妈到车站接姥姥,姥姥一见到妈妈,放
曾老师原创--悬念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