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崇明岛上的民间器乐主要有五个乐种:琵琶瀛洲古调派,吹打乐,丝竹锣鼓牡丹亭,丝竹乐及宗教音乐。前3个乐种各以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独树一帜,享誉大将大江南北。其中瀛洲古调中的多首清板小曲,吹打乐中的两级吹管乐器弯号,牡丹亭的亭头及布篷的彩绣装饰等,都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乐器演奏就其技术性和音乐性来说,常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或民族音乐水准的标志。崇明岛上各乐种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既有文人雅士的辛劳,更有布衣粗汗的创造,使之成为岛上倾吐喜怒哀乐的载体。瀛洲派琵琶与瀛洲古调瀛洲派(即崇明派)琵琶是我国四大琵琶流派之一。崇明古称瀛洲,故全称瀛洲古调派,瀛洲派是其简称。瀛洲受明末清初北派琵琶名家通洲人白在湄影响,在岛内自成体系。传人有清康熙年间“其音能肖百物”的贾公逵亲传李连城,宋楚王,至清道咸年间的“瀛洲三老”王东阳、罗明章、蒋泰。王东阳是名震苏南的琵琶高手,“脚弹琵琶”的传说在《县志》上也有记载。之后,黄秀亭受业于“三老”,传承出江北、江南的两个分支。其中江北分支代表人物是沈找肇州、徐立荪、刘天华。沈氏于1916年刊的《瀛洲古调》及徐氏于1936年重编的《梅庵琵琶谱》都是该流派丰厚遗产的结晶,其中包括武板《十面埋伏》及慢板22首,快板17首,文板5首等小曲。这些小曲每首均匀68拍,活泼玲珑,可以成套也可独立演奏。1918年,刘天华在北京的艺术实践中,又注明指法订正。江南分支的代表人物是被称为三代祖传“崇明樊”的紫云、少云、伯炎三辈。三代几乎横跨了上世纪大半个世纪,而且又都是丹青、琵琶“双艺超群”。紫云的学生施颂伯于1923年应日本乐界邀请东渡扶桑。在东京、名古屋等地挥其妙手,报界赞赏不绝,人称“琵琶博士”。鉴于刘天华、施颂伯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海内外琵琶艺术传扬中的深远影响,故在乐界有“南施北刘”的“双英”之誉。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崇地民间艺人中的“琵琶三杰”最为著名。他们是善弹硬弦的蟠龙镇杨序东,精于拢捻的马桥镇周念文,擅长古谱的向化镇赵志山。推荐欣赏曲目:《瀛洲古调琵琶曲》——《美女思月》崇明吹打乐吹打乐又名鼓手班,是崇地最为普及繁荣一个乐种。据传最早源于旱划龙船,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吹管乐队由两支唢呐、两支曲笛,加上一套锣鼓组成。锣鼓包括小堂锣、月锣、大锣、水钹、大钹、星(铃)、板鼓及战鼓(一人兼)。整个班子一般不超过十人。吹奏唢呐和曲笛的乐手俗称吹鼓手。击打响器的乐手称为锣鼓手,他们的主业常是剃头匠。明清时代,崇地的剃头匠大多数兼学吹打乐,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点,唢呐手都得掌握鼓鳃“滚气”(即循环换气)的技巧。吹打乐的曲子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提炼。常用的共有数十首,代表曲目为清新流畅的笛曲“飞步”、“竹三木”;高亢挺拔的唢呐曲“蔡映调”、“普天乐”、“将军令”;格调别致的锣鼓曲“荷叶扑水”、“蜻蜓点水”。演奏形式:一般采用坐奏,以八仙桌为中心,空正面,乐手围桌坐三面。鼓师是乐队的指挥,用其各种击发,辅以手势,统领乐曲的强弱及起、转、收,随时调节速度,时吹打更具色彩和情趣。排列如下:唢呐角星小堂锣八仙桌月锣水钹大钹鼓板、战鼓大锣吹管乐遍布岛上各个乡镇,喜庆婚礼、做丧、闹元宵、庙会、出灯、调龙、舞狮、马灯等都少不了它。牡丹厅“牡丹厅”是本岛上特有的丝竹锣鼓乐式。相传已有150余年的历史,40至50年代,本县有16个牡丹厅乐队。1984年只有新河
崇明民间音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