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2007421778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题目浅析钱起山水诗中佛禅思想体现学生赵野指导教师陈强年级2007级专业对外汉语系别中文系学院文理学院学士学位论文题 目浅析钱起山水诗中佛禅思想体现学 生赵野指导教师陈强年 级 2007级专 业对外汉语系 别中文系学 院文理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4月浅析钱起山水诗中佛禅思想体现赵野摘要:本文通过对钱起山水诗的分析,从两大部分来表述钱起山水诗中佛禅思想的体现。第一部分是写钱起山水诗中佛禅思想的成因,这一部分是从三个方面论述这一观点,包括钱起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因素对钱起影响、钱起与当吋友人交流。第二部分是写钱起山水诗中佛禅思想的外在表现,包括南北禅宗,空明境界;闲居静坐,流水花开;物我合一,禅已互化这三方面。关键词:钱起山水诗佛禅思想王维“大历十才子”诗派中的钱起,是中唐诗坛成就极高的一位诗人,是唐代诗坛的名家之一,被公认为是才子之首。在钱起的山水诗中,常可见相关佛寺•精舍或僧人往来之诗。从这些与佛教相关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诗歌与佛禅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一、钱起山水诗中佛禅思想的成因(一)钱起所生活的时代背景钱起,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一生生活在唐代宗,肃宗时期。汤用彤先生在《隋唐佛教史稿》中说:“玄宗以后,中国常生变乱,诸帝仍举佛法,而尤以代宗为最。”⑴《旧唐书•王缙传》曰:“出代宗喜祠祀,未甚重佛,而元载、杜鸿渐与缙(当朝三宰相)喜饭僧徒。代宗尝问以福业报应事,载等因而启奏,代宗由是奉三过当,常令僧百余人于宫中陈设佛像,经行念诵,谓三内道场。”⑵可见,大历时期,佛教在统治阶级中已蔚然成风,上至皇帝,下至宦官,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并且,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背景下,文人浸染佛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新唐书•五行志二》说道「'天宝后,诗人多为忧苦流寓之思,及寄兴于江湖僧寺。”⑶钱起的大半生,曾在不顺逐的命运打转,落榜多次后,终于获得入仕的喜悦。生活被随Z而来的安史之乱打乱,一直经历多年,唐王朝才渐渐安定下来。当时洛阳初陷之后,钱起曾投身于南山佛寺,在《东城初陷与薛员外王补阙限投南山佛寺》中,初步萌发了佛禅思想:日员石门里,松声山寺寒。香云空静影,定水无惊湍。洗足解尘缨,忽觉天形宽。清钟扬虚谷,微月深重峦。噫我朝靂世,翻浮与波澜。行运遴忧患,何缘亲盘桓。庶将镜中象,尽作无生观。⑷钱起栖身于佛寺中,在逃难惊魂甫定之余,回想起自己半生波澜与忧患。面对山林间的佛寺,呈现出的幽静简朴,反而从内心的深重忧虑屮,体悟人生无常。在这首诗中,作者仿佛发现自己眼前出现了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感悟出世间万物皆虚浮的佛禅真谛,从而认为万物的本质是“无生无灭”。《仁王经》所言:“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情,等法性。”⑸因此,作者社会战乱的大背景下,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在“安史之乱”的历史环境中,寻及了一个佛禅净境。(二)家庭因素对钱起影响钱起的佛禅思想最直接的源头,应该是佛寺里僧人对他的影响和家庭的氛闱。在钱起的山水诗中,写到的僧侣有宪上人,远上人等,写到的佛寺有大荐福寺、云门寺等;而在诗歌题日上明显有关佛寺禅僧的的诗篇就有25首之多。钱起在寺庙的浸染下,以致“日长农有暇,悔不带经来。”(《南溪春耕》),“日夕开真经,言忘心更默”(《东陵药堂张道士》),甚至“诵经连谷响,吹律减云寒”(《中书王舍人網川旧居》)。可见,他对佛经儿乎达到耳熟能详的程度。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司空曙在《过钱员外》中说:“为郎头己白,迹向市朝稀。移病居荒宅,安贫著败衣。野园随客醉,雪寺伴僧归。口说东峰下,松萝满故扉。”钱起自己也说:“柴门兼竹静,山月与僧来。”(《山斋独坐喜玄上人夕至》)钱起的家人中其外甥怀索是佛教中人,《全唐文》卷433陆羽的《僧怀素传》指必“怀索伯祖,慧融禅师者也。”⑹可见,钱起的佛禅思想是有家学渊源的。在他的山水诗里,可以了解一些他对佛教思想的认识,如《夜宿灵台寺寄郎士元》:西月横山含碧空。东方吐月满禅宫。朝瞻双顶青冥上,夜宿诸天色界中。石潭倒献莲花水,塔院空闻松柏风。万里故人能尚尔,知君视听我心同。这是钱起夜宿灵台寺时所作。前二句写佛寺碧室吐月之景色。全诗中对佛教思想有所认识的诗句就是中间的四句,“夜宿诸天色界中”的“诸天”意指三界中的诸天。“三界”意指“色界、欲界、无色界”欲界是不断产生欲念的境界;色界是物质的世界,当中有很多障碍;无色界是在欲界与色界之上,既非纯粹欲念,亦非纯物质界,但仍有烦恼和苦痛存在着。佛教中的“色界”,为色属之界,色代表一切现象界。钱起意指自己身处物质世界,作为身存现象界的世俗之人,要想摒除物质杂念的阻碍,实需清净之心。钱起此时身处灵台寺,远离尘俗,心境因而清净。《大般涅槃经》中说:“佛不染世法,如莲花处水。”⑺可知“莲花”在佛教思想中,是清净的象
赵野论文一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