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智慧解读.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智慧解读思考的一个问题:选人用人有模型吗?或者说选人用人是否可以用科学的数据来衡量吗?比如:美国NBA篮球运动员数据分析办法。当然,这是运动员,如果是选领导干部呢?反方说,人心深不可测,人捉摸不定,不可能量化。但却有很多人却孜孜以求,如十六大提出的领导干部有24种核心能力、同济大学罗瑾琏教授领军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象山等地区开展的组工干部模型研究……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其中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中国历朝兴衰更替,无不与统治者的人才工作好坏有直接关系。冯梦龙【1574-1646,明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代表作《三言二拍》】的《新列国志》说的好:“虽则天运使然,然历览往迹,总之得贤者胜,失贤者败;自强者兴,自怠者亡。胜败兴亡之分,不得不归咎人事也。”简介整篇课程的结构,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我国古代选人用人制度的变迁用人历来是关系国家社稷治乱兴衰的根本问题。中国历代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无不高度重视选人用人问题,并留下了丰富的著述、深刻的思想和宝贵的经验。我国古代选人用人制度就官员选拔的形式而言,主要有先秦时期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以及历朝均在推行的学校选官等。以"世卿世禄"为核心的世袭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主要盛行于春秋以前的夏、商、周三代,突出体现了王权和族权高度统一的制度结构。与王朝最高统治者血缘的近疏决定了官爵的大小和等级,王公贵族凭借血统和宗法,子孙世袭官爵。这一官爵世袭罔替的局面在诸侯割据的战国时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诸侯国为了称雄称霸,纷纷打破身份界限,吸纳血缘和本国之外的人才以图强国富民。【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将相诸侯,宁有种乎】察举制在秦汉取代了世袭制,为秦汉两朝的选官拓宽了途径和范围。察举制史称"四科取士",从西汉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东汉。这一制度的核心,是由三公九卿和地方长官负责考察并向上推荐优秀人才,其察举的科目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等,包括道德品行、文化修养、办事才能等诸多方面。察举制对官员的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但弊端也不少。【孝廉:汉武帝时设立,孝顺父母,办事廉政。古人为什么特别孝顺?曹操也是孝廉。茂才:秀才,与东汉皇帝刘秀避讳。由各州推荐的民间人才。各朝代的定义有所不同。贤良方正:始于汉文帝,属于特科,具体名称不固定,一般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贤良方正连言。贤良指德行好,方正指正直,文学指经学,连言指直言极谏者。明经:始于汉武帝,至宋神宗时废除,明习经学。明法:通晓法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许武的故事:当时的士子为了通过孝廉这一途径进入仕途,矫伪饰行,沽名钓誉,请托权贵,以获取孝廉的美名。有一个叫许武的人,被推举为孝廉。他考虑到两个弟弟还未显名,为了使他们出名,同他们商议后,便召来全宗族的人,把家产分为三份,他自己的那一份皆是肥田广宅,两个弟弟所得家产既少又差。但两个弟弟一点都不与兄长争执,宗族和乡里的人都称赞两个弟弟的谦让而责备兄长的贪鄙,结果两个弟弟被推举为孝廉。事后,许武又召集宗族的人,向他们说明真相,并说:“我现在的产业比分家时增加了三倍,现将所有的财产全部分与两个弟弟”。于是许武的名声大振,后被调至中央任长乐少府。】随后的魏晋南北朝,其选官的主导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由朝廷在州郡设置的中正官负责对地方人士的品格、行为、能力进行测定,分九品即九个等级,朝廷依照品级依次授官。与这一"九品官人法"相衔接的政治基础是门阀士族统治,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东汉时期,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门生、故吏为了利禄,甚至不惜谄附、贿赂以求固结。大官僚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门阀士族:是指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征辟:征是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庭充任要职。辟是指中央官署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作用属吏,再向朝庭推荐。】科举制在隋唐出现并得以延续1500多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科举就是分科考试以取士,其关键不在于分科考试,而是普通士人从此获得了通过考试而参与竞争、入仕的权利,这是与以前的选官制度的最大区别。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门第、年龄、地域与民族的界限,以严密的制度规范努力避免长官意志、任人唯亲等弊端,设立负责考试的专门机构和负责中第者官职任用的专门机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智慧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君。好
  • 文件大小105 KB
  • 时间2020-03-2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