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的启示——为何要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新余市水西中学李小军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用极生动的笔墨,描写了普鲁士占领下的法国领地,只准学校上德语课,不准学校上法语课,引起法国人民极大愤慨的情境。学校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法兰西祖国无限热爱之情,把爱国主义寓于法语课的教学之中。在课堂上用高度赞美法国语言的优美的方式,表达他的爱国之情。教师用严肃的态度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并在即将下课时在黑板上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在这最后一课中,学生上课异常认真,镇上热爱祖国的人们也跑来听讲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充分反映了法国人民对占领军的无比仇恨,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的教学是非常成功的,其原因是:教师以爱祖国仇恨敌人之情感染学生,真心做到言传身教,并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最后一课》对我们社会主义学校的教学也是有极大的启示作用的,它告我们,要想思想品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教师必须教书育人,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为什么呢?(1)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是学校育人的需要。学校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需要,是年青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粉碎演变的需要。因此,学校除加强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的教学之外,还应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2)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能体现教育者的言行一致。教育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二是展示自己的行动。前者不能缺少,后者更为重要。儿童青少年具有很大的模仿性,而生动的榜样比起抽象的论述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就真正做言行一致,因此他的教学就深深拨动了学生的心弦。(3)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能使人达到最佳效果。教师把社会道德规范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是依赖于他们对教师的
最后一课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