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真:(TomasTranstromer),当代瑞典著名诗人,在国际诗坛上享有重要的诗歌威望。托马斯1931年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1956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该大学心理学系任职,所以托马斯的真正职业是心理学家,但是他却是瑞典当代著名的诗人之一。托马斯在1954年,二十三岁发表了处女诗集《十七首诗》,轰动瑞典诗坛,“一鸣惊人和绝无仅有的突破”(见李之义文)。此后,诗人一发不可收,发表了《途中的秘密》(1958)和《半完成的天空》(1962)两部诗集,获得均巨大好评。除了以上的诗集结集之外,还有诗集:《音色与足迹》(1966)、《看见黑暗》(1970)、《波罗的海》(1974)、《真理的障碍》(1978)、《野蛮的广场》(1983)、《为死者和生者》(1989)、《悲哀贡多拉》(1996)和《巨大的谜语》(2004)等十余部,到现在托马斯一共才发表了210多首诗歌,但每一首都可以称得上经典,正如北岛所说:“他写得很慢,一辈子只有一百多首,结成全集也不过一本小书而已,但几乎首首都好。那是奇迹。”托马斯先后获得了很多重要的文学奖项,如1956年获《人民画报》诗歌奖,1958年获《晚报》文学奖,1966年获谢尔格伦奖和彼特拉尔奖,1982年获促进文学事业发展奖,此外还获得过日本飞行员奖等。,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曾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见李笠语)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艺术魅力引起了世界各地诗歌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朗诵和研究。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已被译成了47种文字,而研究他作品的著作已经超过他作品页数的千倍。”世界各地各语种都其进行不同程度上的研究,而在英语国家尤甚。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影响着包括中国范围内的许多国家的诗人。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人们的思想禁锢被打破,思想解放和人文精神(民间)在悄然的勃兴,国门再次打开,西方特别是欧美的哲学美学思想也陆续的被译介进来,全面性地涌入枯旱已久的中国文坛,给刚刚松动的文化土壤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种子资源。“朦胧诗”正是在这个时候登上文坛,在批评界的诧异和惊喜声中破土而出,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文学观念和审美震惊效果。80年代以来,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的译介与引进,给国内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在文学的样式上,还是在文学的审美效果上,这都与“朦胧诗潮”构成了一个很强的回应,一定程度上还形成了推波助澜之势。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在观念和创作技法等方面的引进,给刚冲破禁锢的思想界文艺界带来了种种机遇和开拓了种种的创新局面。西方一百多年走过的现代派别,在几年之间陆续的在这块崭新的土地上一一的上演一遍。西方现代派的一拥而入,使80年代的文艺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多元局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在接受欧美的现代派思潮的时候表现出欢呼雀跃,在开放多元的话语格局中对外来的文化接收采取了迎接的态度,无疑会表现出一定的不够谨慎或者说欠冷静的思考,呈现出过急、过快、过多而不消化等文化心态,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失却话语权(“失语症”)的尴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热潮的涌入,
任真特朗斯特罗姆及其在中国的译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