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及练习语文组:何姚一 学《战国策》的相关知识,(2)掌握“通假”现象和古今异义词(3)梳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人物形象2、能力目标: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形象3、情感目标:刺客行为,侠义精神二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通假”现象和古今异义词难点:辩证地分析评价荆轲这个人物形象三 《战国策》: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 :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字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以声旁代替本字,如“卒”通“猝”二是以同声旁的字代替本字,如“说”通“悦”三是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如“蚤”通“早”四 课时量:三课时五 学习方法:诵读,研讨,质疑,辩论六学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一)整体把握(1)文学常识填空《战载了时期各录了各国谋臣的和(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督亢( )樊於期( )戮没( )揕其胸( )偏袒( )拊心( )淬火( )濡缕( )忤视()叱咤( )瞋目( )振怖( )惊愕( )箕踞( )目眩( )(3)字词归纳通假字(指出通假字并解释)(“”通“”,) (“”通“”,) ,竖子也(“”通“”,)(“”通“”,)(“”通“”,) (“”通“”,)(“”通“”)(“”通“”,)(“”通“”,) 10卒起不意(“”通“”,)古今异义(指出词语并解释),则秦未可亲也(古:;今:) (古:;今:) (古:;今:) 4.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今:),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今:) (古:;今:) (古:;今:)
荆轲刺秦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