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目“桃李”半熟时……——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反思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结束后,除了盘点奖项花落谁家之外,我们更应有这样的思考——桃李杯比赛是舞蹈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展示”,应该通过比赛项目的设定,对奖牌背后的教学进行析解与反思。中国古典舞青年组半决赛所设定的“综合性组合”与“即兴舞蹈”两个比赛项目,正是为了印证教学实效、体现学科追求、树立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创建比赛的原点,通过比赛所映射出的情况,回望课堂教学。一、“组合”比赛应体现学科的教学成果与学术追求(一)体现教学成果——应体现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过程“桃李杯”比赛与其他舞蹈比赛相比,具有要求严、难度大、水平高的特点,能够过关斩将顺利通过“桃赛”的选手,往往能够蜕变为行业中的佼佼者。桃李杯半决赛中的“组合”比赛是一个严格的关卡,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扎实基本功、全面技术能力、能否充分挖掘自身肢体表现能力特性的试金石,许多选手往往因为无法逾越这道鸿沟而与决赛失之交臂。自第五届桃李杯比赛开始,中国古典舞青年组的组合比赛内容便由“控制”与“跳转翻”两个规定内容的组合,合并为体现选手全面能力的“综合性组合”。这一转变为成熟的青年组选手留下了一片可以尽情发挥自我特长的广阔空间。因此在综合性组合的性格选定与动作编排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主旨思想,那便是根据选手独特的技术能力、气质特征与艺术修养,为其进行“量身定制”。从半决赛赛场回望至课堂,我们可以从出色的选手身上印证这样的教学环节: 1、基础技术能力的铺垫:即搭建统一的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进入规范的整体要求中,能够具备跳、转、翻、控等基础技术能力。这一过程应由教师为主体来实行统一规范与铺垫。 2、特殊技术能力的挖掘:发现学生独特的能力,突出“一技之长”。这个过程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来完成。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技术能力后,教师要求他们在全面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肢体条件进行研究,扬长补短,将自身的优势充分挖掘。 3、综合表现能力的培养:通过特殊技术的训练,学生的气质特性逐渐凸显,教师可依据其擅长表现的性格特性,为学生选定综合组合的音乐,并以音乐的情感为主线,以展现学生的特殊技能为目的,编排具有一定表现性的组合,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下、与音乐的旋律契合,表现情感、展现技术。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组合比赛正是体现的课堂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的最终结果,可以说,组合是“因材施教”教学的最终体现形式。在古典舞青年组的比赛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如何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步骤,逐步成长为各具特色的舞蹈表演人才。组合中所体现出的技术性、风格性、表现性以及展现演员特性的和谐统一,成为组合比赛的最高要求。同时,我们所见,不仅是学生们才华横溢的淋漓展现,而更应该看到在学生们身后,那些慧眼识英的教师们辛勤的劳动。优秀的教师,能够挖掘学生最大的潜能,并能够打造学生那令人叹为观止的肢体语言。如此倒叙,半决赛比赛意义正在于此。那么,这便也不应存在哪些“为了比赛而教学”的突击行为了。奖牌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而不是临阵磨枪得来的。随着八届桃赛的积累,组合比赛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风向标,从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也成为教学中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目标,成为在校学子们的榜样,成为成功培养优秀人才的有力实证。(二)树立学术追求——应体现具有民族传统特性
舞蹈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