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评课稿西固一校瞿桂芳今天听到陈老师执教的《童年趣事》这堂习作课。说句心里话,我的感触挺深的。不怕在座的各位笑话,虽然说也教了十余年的书,但是对于时也很少有机会听到有关习作方面的课例或其他。因此,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习作教学到底该关注内容还是该关注方法?以至于每次自己上习作教学课的时候,总是非常纠结。所以现在坐在这里要再次感谢一下给予我这次学习机会的陈老师。听了陈老师的《童年趣事》一课,让我似有所悟。这堂课非常清晰地向我们传达了两个信息,那就是我们的习作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去做的,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件事。而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陈老师在做这两件事的时候,始终紧紧结合教材语言以及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广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写作。一、片段入手,感受“趣”(写什么)在课刚开始时,陈老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来学习写童年趣事。接着,就出示本组课文中的片段让学生猜一猜,写的是谁。从而让学生非常清晰地知道原来所谓的趣事可以是非常快乐而有意思的,可以是童年时的探索、发现、刨根问底,也可以是经常做的傻事、蠢事,闹出的种种笑话。于漪老师在谈到小学生作文时说:“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仓库里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陈老师正是利用了这些课文片段,给学生抽了个头,插了个路标,打开了学生生活积累的仓库,消除了习作的畏惧感。学生的日里不善积累、不乐于观察的孩子一个个鲜活的范例,激起了学生倾诉的欲望,有效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二、众星拱月,表达“趣”(怎么写)在指导习作要求及写法的时候,陈老师用“众星拱月”来引出本次习作的中心“趣”字,这样的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学生非常形象地知道要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这些“星星”来拱“趣事”这个“月亮”。我们平时的习作教学也好,语文考试的习作要求也好,很多时候总会出现“用上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的描写”这样的提示,而作文水平再差的学生,如果你问他:“怎么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生动呢?”我估计90%的孩子都会回答“用上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说实话,这点要求从学生刚写作文开始,一直到小学毕业,却总是不断地反复地强调,足可见它们对于文章表情达意的重要性。而这堂课上,陈老师就是凭借阅读教材语言以及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搜集的语言不着痕迹地对学生进行了这
童年趣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