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3 本课题的选择是从学习《黄河颂》一文后的教学反思中引发的,当时虽然在课前布置了让学生课余时间自行收集有关黄河资料的任务,但在课堂上问及黄河的军事、政治、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时,很少有学生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有深入了解的,同学们在交流中都认为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一方面,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学生对此有一定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反思,同学们也认识到了解黄河、关注黄河的现实意义,最后经过班级讨论,确定了“走近黄河,关注黄河”这一主题。 1、活动总目标: ⑴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⑵了解黄河的地理环境。⑶学会欣赏有关黄河的乐曲。⑷深入理解黄河精神的内涵。⑸了解、关注黄河的现状,反思环保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情感目标: ⑴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对自己的新发现有喜悦感和成就感,在活动中感受合作、交流的乐趣。⑵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⑶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为祖国及家乡的环保献计献策的激情。 3、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⑵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⑶初步培养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技巧,并逐步培养社交能力。⑷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题确定后,为了活动能很好地组织开展,根据初一⑹班学生都是住校生的特点,在征求学生的意见后,以寝室为单位,将六个寝室编为六个小组: 第一组:1502寝室丁宏喜、冯钟等8人第二组:1504寝室余豪、刘章等8人第三组:1505寝室陈咏波、唐小康等8人第四组:1507寝室周荣超、姜晶等8人第五组:2510寝室廖珍桢、李纤等8人第六组:2511寝室陶珊、熊敏等8人一、第一阶段:查询、积累资料 1、活动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问老师等方法了解有关黄河方面的知识,同时观察周边环境,采访本地的社区居民、农民了解麻城的环境状况。活动地点:城镇、学校图书馆、电脑房、音乐教师办公室、城镇社区、村庄等地方 2、活动流程: ⑴各小组到城镇、学校图书馆、电脑房搜集、摘录与黄河有关的知识; ①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 ②摘录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 ③收集下载有关黄河的歌曲、民瑶; ④搜集有关黄河的地质、地理、人文资料以及生态环境的现状。⑵第二小组的余豪等8位同学利用放假的时间仔细观察了麻城市主要河道流域的环境现状,有的还取了水样,交给化学老师化验; :离城镇居民区越近的河流水质就越差,水质的好坏与人的行为有很大关联。⑶第三小组陈咏波、唐小康等8名同学到市环境局找到了有关专家,进行了短暂的采访,了解本地的水环境现状,寻求对策。①我们麻城市有哪些主要的河流? ②这些河流的生态环境现状如何?以前呢? ③影响这些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④对于这些河流生态环境的变化,市委市政府及环保局采取过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⑷第五小组的廖珍桢、李纤等8名同学在音乐室欣赏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等,还学唱了《黄水谣》等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