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素养,还是素养——后青奥时代南京小学教育的新选择孙双金“完美无缺”的南京青奥会圆满落幕了,这次青奥盛会向世人展示了南京美丽的古城风貌,尤其是南京青奥会的开闭幕式,青奥志愿者的良好素质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蕴,给参加青奥会的各国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丽盛大的青奥已渐渐远去,留给我们思考和总结的内容太多太多。作为教育人,我思考最多的是:后青奥时代,我们南京教育该走向何处?是改弦易张,重点转移?是关注青奥的物品纪念,每所学校搞一间青奥物品展览室?还是提升教育国际化视野,扩大国际交流的渠道?我思之良久,斟酌再三,认为教育,南京教育,南京小学教育千年不变的亘古规律仍然是:素养,素养,还是素养!据媒体报道:全世界最不受欢迎的人群,中在海外访问时都呼吁:“要教育我们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国民素养,国民形象都到了这种地步,我们教育人怎么能不痛心疾首,反思再三?如果说本次青奥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那重新认识中国的除了高楼大厦,崭新场馆,美丽市容等硬实力外,更主要的是青奥高超的组织能力,开闭幕式美轮美奂的表演能力,志愿者们无私奉献人格精神,以及南京深厚博大的文化魅力等软实力。软实力就是一座城市的素养!软实力就是一位位个体的素养!唯有提升每一个人的素养,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形象才能为世人所尊重和信赖。那后青奥时代,南京小学教育要更着力那些素养的培养呢?一. 文明素养应成为当务之急。现实已经把我们逼到非抓不可的境地。你看:国庆长假,天安门广场一天清理出50吨垃圾;珠穆朗玛峰7千多米的高峰上刻下了“南京xxx到此一游”;南京交警抓拍骑电动车逆向行驶的问题,有多少年轻的市民与交警大吵大闹,丢尽颜面;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垃圾成了见怪不怪的常态;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家长散去后,地面一片狼藉……这些不文明的作为虽然不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所为,但都是我们以前教育的学生所为啊!爱默生说:“文明的真正验证不是人口统计数字,不是城市规模,也不是农作物的产量——而是一个国家能造就出怎样的人。”教育家约翰·洛克曾经表示:“礼貌文明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今天,我们应该抓学生的哪些文明素养呢?其一,是共处的素养。所谓共处的素养,就是指与人相处,在公共场所表现出的修养。例如:尊重他人的言行,不妨碍,不干扰他人的自由空间。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不损人利己。不做有碍观瞻,有损自身形象的事情。正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二,是独处的素养。中国古人讲“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这就要教育学生内心有追求,行动有规范,做事要自律。就像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二. 身体素养应转变教育观念。中国人传统竞技的理念根深蒂固,仿佛锻炼就是为了比赛,比赛就是为了拿金牌。其实现代体育的理念是人人参与锻炼,人人享受体育,人人葆有健康的体魄。让学生从艰苦锻炼转向快乐锻炼,这是现代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因为世上没有两张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身体,有人擅长长跑,有人喜欢游泳,有人爱好乒乓,有人痴迷徒步,有人乐于登山,有人享受骑马……让每个人找到一两项最喜爱的运动项目,并且终身锻炼,乐此不疲,这是我
素养,素养,还是素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