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 %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 2 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90 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45 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15 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年龄: 小儿及年老体弱者, 宜浅刺; 中青年身强体壮者, 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 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 宜浅刺; 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 幅度愈大, 频率愈快, 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补法: 进针慢而浅, 提插轻, 捻转幅度小, 留针后不捻转, 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 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 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 选取合适的毫针, 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 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 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 一般留针 10~20 分钟。 4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 患者过于饥饿, 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 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 妇女怀孕 3 月者, 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 3 月以上者, 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 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 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 导致创伤性气胸, 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