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教书育人.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教书育人淡水第六小学徐素芬教学大纲指出,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政治工作和语文知识教学的辩证统一。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品德情操,塑造灵魂。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第一句就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有三个: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文化知识教育;三是努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解决他们学习上疑难问题。其中“传道”(即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他认为只有完成这三方面的任务,才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实践证明,在任何社会里,乃至今日,做教师的根本任务都不外乎于这三个方面,只不过是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授业”“传道”教书育人。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把好的思想、好的品德灌输给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处理好“传道”与“授业”、“解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如何做到教书育人,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把思想教育贯串于教学之中语文教材蕴藏的“道”是极其丰富的,所表现出的道就有教会学生观察世界,分辨善与恶,美与丑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切都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材料,在教学中我认真地发掘和利用。为做到这点,深入研究教材,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写作的意图目的,以及根据中心安排材料的层次,吃透了教材所表现的道,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地挖掘出,教育和感染学生。例如教学《东郭先生和狼》这一课,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当教这课时,要让学生首先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讲东郭先生好心救狼,狼反而要吃掉他,老农运用自己的机智设计,最后把狼打死了。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东郭先生救了狼,为什么狼还要吃他呢?这说明了什么?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了什么教训?让学生通过阅读、议论,从而明白其中道理,再用对比的教育方法,东郭先生与狼是一个对比,东郭先生与老农是另一个对比。相比之下,学生认清了狼的凶恶习性是不能改变的,东郭先生不应该对狼讲仁慈,认识到东郭先生的糊涂,狼的狡猾,老农的机智,对狼一样的坏人,决不能讲仁慈,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要想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主要发挥教材的思想性,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深入地根据课文不同内容,恰到好处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课文中的中心是内容的高度概括,是“道”的等中表现,把握住中心“传道”就有方向,因而每教一篇课文时,我都是抓住中心,努力发掘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如学《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讲的是长征路上,过草地时,一个小红军因饥饿疲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感人,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在那样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坚持行军,能在生死选择的面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这样对一个少年儿童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接着引导分段,抓住重点把文章“深情的回顾往事→小红军不上马→小红军在马背上牺牲”的叙述顺序清理出来。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从而使学生懂得了小红军和陈庚两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热爱的崇高情感,更清楚表露出来,小红军宁愿受苦挨饿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正是向学生进行不怕艰难困苦,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高尚的革命情操的极好教材。这样就能达到“传道”的目的。二、寓思想教育于劳动

浅谈教书育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zh051230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20-04-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