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郡建立考一 临海郡地域,在名义上夏、商、周时属瓯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属楚。为越族一个分支瓯越居住区。但因偏处东南沿海,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在当时并无明确管辖。《战国策·魏策》称当地居民:“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可见当时生活还非常落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原先在瓯越一带诸侯王都削去封号,置闽中郡统辖,但并没有派驻军队,实际上其地仍属自治性质。据《史记》卷114《东越列传》第54记载:“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从诸侯灭秦。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东瓯据考古发现,其城在今温岭大溪镇境内。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闽越发兵围瓯越,东海王向汉王朝求援,汉遂其请,发兵浮海救东瓯。汉兵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海王请举集解》徐广曰:“年表云:东瓯王广武侯望,率其觽四万余人来降,家庐江郡。”应该说从迁都是贵族,而普通百姓大部分仍然居住在这里。建元六年,闽越兴兵进攻南越,汉武帝遣兵攻闽越,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余善杀郢以降。汉武帝便立无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后又立余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元鼎六年秋,余善反,汉起兵征讨,元封元年冬,繇王居股、建成侯敖等杀余善降。东越乃平。从余善与汉军对抗地点看,当时章安等地已为余善所有。事后,汉武帝认为“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这实际上只是皇帝个人意志,如此辽阔地域,岂能长期无人?从汉立回浦县来加强统治看,居住在这儿百姓仍然不少。台州最早设县在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汉王朝为了加强对瓯越统治,设立回浦县,属会稽郡,县治在章安(今椒江区章安街道)。会稽东部都尉亦曾一度徙此。这是汉王朝真正实行对瓯越统治。回浦县辖境大致包括今台州、温州、丽水及福建东北沿海部分地区。《后汉书卷三十二·郡国志四》会稽条:“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冶即今福州。《史记东越列传》:“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东冶,《史记》“《集解》徐广曰:‘今建安侯官是。’《索隐》徐广云‘本建安侯官是’。案:为闽州。案:下文‘都东冶’,韦昭以为在侯官。《正义》:今闽州又改为福也。”可见章安立县前,椒江以南土地已为闽越所有(汉武帝虽虚其地,但未加管理)。又据《晋太康记》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与元年立”。可见章安一带在版图上为会稽郡鄞地。汉统治当时仍止于此。回浦县建立,东部都尉移设,汉王朝才开始真正领有其地。从中也可看出汉帝国对南方部落逐步征服。东汉永建四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标志着汉帝国对南方控制逐渐加强。至三国时,孙吴割据江南后,出于政治需要,加紧了对江南开发,并对境内建置进行调整。吴孙权大帝置临贺、武昌、珠崖、新安、庐陵南部5郡;少帝置临川、临海、衡阳、湘东4郡;景帝置天门、建安、建平、合浦北部4郡;乌程侯置始安、始兴、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吴兴、东阳、桂林、荥阳、宜都12郡,总计25郡。临海郡是吴少帝孙亮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境域设立,其管辖范围相当于后之台州、温州、丽水及福建北部、宁波南部、金华东南部一部分。晋太宁元年将临海南部永宁、松阳、横阳、安固四县划出,设永嘉郡,温州、丽水从此脱离临海郡。隋开皇九年(589年)临海郡废,原临海郡所属县章安、临海、始丰、宁海、乐安合并为临海县,属处州,县治设在章安,实际上也就是临海郡降格为临海县。开皇十一年,在临海县中部大固山设临海镇,并将县治移至镇前。此后,章安不复设县。二关于台州建置,《史记》并无明确记载。《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则曰:“回浦。南部都尉治。”是回浦名首次出现在史书中。又据《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裴注引《会稽典录》:“元鼎五年,除东越,因以其地为冶(原作治,误),并属于此,而立东部都尉,后徙章安。阳朔元年,又徙治鄞,或有寇害,复徙句章。”按:此处章安当时尚名回浦。除东越据《史记东越列传》应为元封元年。移东部都尉于回浦当后于此。台州立县准确记载,据《吴地记》载:“其后遗人往往渐出,始元二年,乃以其地为回浦县。”《晋太康记》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即在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时,析鄞县南部回浦乡与东越地,设立回浦县,属会稽郡。所辖之地相当于今台州、温州、处州及福建北部一部分。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26)改回浦为章安县。《后汉书郡国志四》:“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刘昭注“《晋太康记》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与元年立。未详。”考《后汉书郡国志》,光武、章帝更名县,各有所见。然而章帝年号章与,当避章讳,不可能在是时将回浦改为章安县。因此,以光武更名为是。汉顺帝永建四年(129),析
临海郡考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