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拳》和《醉拳 II》两部影片在成龙壮观浩繁的电影作品序列中无疑占有重要的位置。 1978 年,《醉拳》以及《蛇形刁手》这两部同由袁和平导演、成龙主演的电影,作为香港功夫喜剧片的经典之作,不但确立了这一电影类型的基本模式, 而且也奠定了成龙作为武打喜剧明星的影坛地位。《醉拳》并非成龙的成名作,但是开始形成成龙在银幕上独特的形象, 从而将成龙送上成功之路。此后, 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兼任导演、编剧,成龙获得了对影片的署名权,“成龙电影”, 成为观众接受和评价这些电影的尺度。而在 1994 年出品的《醉拳 II》, 不但上映时好评如潮, 而且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当年世界十大佳片之一, 加上随后上映的《红番区》在美国市场也创下不俗的票房成绩, 这标志着“成龙电影”不论在市场还是在被评论界接受的意义上, 都真正地走向了世界, 成龙也开始作为国际级巨星的形象出现。同时, 《醉拳 II》和《红番区》作为第一批在中国大陆获准以胶片形式上映的成龙电影,也标志着其对内地市场的成功开拓。两部《醉拳》拍摄的时间相隔久远,将近二十年。《醉拳 II 》似乎与同时期其他成龙电影不同,是向传统人物形象与故事的一次回顾, 但是, 正由于在人物和故事情节上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和连续性, 所以前后两部《醉拳》在内容设置、主题、风格等方面的趋同和变化才显得更具有意味。怎样用新的观念和手法继续讲一个旧故事,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成龙电影”的某些固定创作模式及其发展。邻家有子初长成在主人公黄飞鸿形象的塑造上,两部《醉拳》采用的都是成长模式, 即主要讲述黄飞鸿作为一个渐明世事的青年的成长经历。相比之下, 前一部注重表现功夫本领的进步, 比较外在, 而后一部更重视人物内在思想的成熟。在《醉拳》里, 成龙扮演的黄飞鸿外号就叫做“顽皮豹”,他顽皮好动,不愿意认真练功却喜欢打架冒险,富于正义感但是缺乏对自我的道德约束, 吃白食、报复心强, 甚至会去调戏年轻姑娘(尽管并不过分) 。这样的功夫小子再也不是当年关德兴在一系列电影中所塑造的黄飞鸿形象,“不是……老成持重及行侠仗义的儒家君子,而是年轻气盛、快意恩仇的‘现代’青年”( 1) ,他为了报复曾经打败过他和师傅的棍王,而在后者过生日的时候去恶意报复, “难免以个人的恩怨取代了正邪之分、是非之分”( 2)。这样一个“功夫小子”的形象, 今天看来并不能让人完全接受, 但是与当时整个功夫片的风格流变相关,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也带有世俗功利、享乐主义的趋向,可以说是清新之气和恶浊之流的混合。《醉拳 II》中坚持了八十年代以来成龙电影逐渐形成的导人向善、弘扬正义的母题, 对人物做了很大修正。成龙扮演的黄飞鸿尽管保留了一些少年天性和无伤大雅的缺点,但是自我的道德约束力大大增强, 影片还有意加强了父亲黄麒英的形象, 增加了满洲武举人福民祺这一人物, 作为黄飞鸿的精神引导者, 除了讲忍让、讲宽恕、讲正直这些个人行为准则外,还要深明国家民族之大义。值得注意的是, 这两部影片中都没有涉及男女感情问题。主人公始终是单独一人, 没有确定的女朋友。在《醉拳》中, 虽然开始有一段戏, 讲黄飞鸿调戏一个姑娘, 结果挨了她母亲的一顿打, 然后又发现姑娘原来是自己的表妹,但是这一情节主要是作为喜剧噱头而设置, 表妹在影片的其余部分没有再出场, 也没有任何交代( 这同时也是情节设置
醉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