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泸州十指汇教育18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全日制冷蔺一、(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1∶v2∶v3∶…∶vn=1∶2∶3∶…∶n。(2)1T内、2T内、3T内……位移的比为:x1∶x2∶x3∶…∶xn=12∶22∶32∶…∶n2。(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的比为:xⅠ∶xⅡ∶xⅢ∶…∶xN=1∶3∶5∶…∶(2N-1)。(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t1∶t2∶t3∶…∶tn=1∶(-1)∶(-)∶…∶(-)。知识点二、=0,a=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所有公式和推论方法全部适用。(1)分段法:分为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2)全程法:将全过程视为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1)对称性如图4所示,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图4①时间的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②速度的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③能量的对称性物体从A→B和从B→A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大小相等,均等于mghAB。(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最高点除外)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三种图象比较图象x-t图象v-t图象a-t图象图象实例图线含义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v)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a)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加速度增大的运动图线②表示质点静止图线②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图线②表示质点做匀变速运动图线③表示质点向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图线③表示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图线③表示质点做加速度减小的运动交点④表示此时三个质点相遇交点④表示此时三个质点有相同的速度交点④表示此时三个质点有相同的加速度点⑤表示t1时刻质点位移为点⑤表示t1时刻质点速度为点⑤表示t1时刻质点加速度为x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没有意义)v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a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追及与相遇问题讨论追及、相遇问题的实质,就是分析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两个关系(1)一个条件:二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能否追上或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2)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可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也是解题的突破口。:物体A追物体B,开始二者相距x0,则(1)A追上B时,必有xA-xB=x0,且vA≥vB。(2)要使两物体恰不相撞,必有xA-xB=x0,且vA≤vB。打点计时器测量加速度一、基本原理与操作二、(1)如图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x1、x2、x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Δx=x2-x1=x3-x2=x4-x3=C(常量),即两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2)利用“平均速度法”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运动的v-t图象。若v-t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说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n=。(1)逐差法:根据x4-x1=x5-x2=x6-x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1=,a2=,a3=,再算出a1、a2、a3的平均值a==×(++)=,即为物体的加速度。(2)图象法:如图所示,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利用vn=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描点得v-t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认识“两种仪器”:计时仪器,接频率为50Hz交变电流,.区别“两种点”,;计数点是人们根据需要按一定的个数选择的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由选择的个数而定,如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和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速度越大,纸带上的计数点越稀疏。:纸带和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君。好
  • 文件大小2.66 MB
  • 时间20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