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拾趣一、楹联与中考楹联即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字样式。近年来,对联题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内容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等,考查形式也是多姿多彩。中考语文对联题形式多样,有选择题、连线题、默写题等客观试题,也有填空题、赏析题、删改题等开放性试题。 例1(2004年南京)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朝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浓浓的意韵。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夫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不少地名还可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 例如:石头城对燕子叽;朝天宫对 阅江楼;凤凰台对麒麟门。请从“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三个地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分刖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乌龙潭 对________ 莫愁湖 对________ 总统府 对__________ 简析:只要注意词性相同结构一致的特征即可。答案依次是:白马湖、无想寺、状元楼。 例2(2004年邵阳)对联寻亲。 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联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两袖清风存正气. a琴棋书画自陶情 B竹菊梅兰可养性 C且喜满园桃李艳 c雪压难摧涧底松 D风吹不动天边月 简析:只要抓住对联的特征左右比较即可,答案是:A--d,B-- a,C——b,D—c。 例3 (2004年大连)将下列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 下联:陶渊明_寄托理想描绘世外桃园 二、楹联的来历、发展及特点(一)楹联的来历楹联是对联的雅称,它还有一个俗名叫对子。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桃木削制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木条钉在门上,藉此来消灾免祸、逢凶化吉。其实仅这一风俗或者叫迷信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现在有些家里虽弄不来桃木,但插把桃树枝来避邪也是这么个意思。为什么要这么作?概因一个不算优美但却动人的传说。据《山海经》所载:远古时候,相传神荼、郁垒两兄弟皆为神人,家住度朔山大桃树下,这大桃树曲蟠三千里,其东北角桃枝稀少,就成了万鬼出没的鬼门,神荼和郁垒来审判他们是好鬼还是恶鬼。对于为害的恶鬼,他俩就捆绑了“引虎食之”。于是人们就把家住大桃树下,理想中能够剿灭恶鬼的神荼、郁垒俩兄弟绘于桃木板上,钉在门口的两侧借以“避邪”。唐代的白居易在其《白礼六贴》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宋代的王安石《元日》诗云:总把新桃换旧符。最初的桃符看起来更像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门神,后来人们再在桃符上加些乞福迎祥的话,逐渐加以规范,就成了对联。桃符也就是对联的最初形式。中国人公认的第一幅对联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公元934年至公元938年在位的后蜀国国君孟昶书写的。(二)楹联的特点我们说中国的对联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何真正意义上的对联却出现在一千多年以后。我个人认为这主要是个界定问题。可能最初人们也会在桃木板上写下:神荼郁垒快显灵,降妖捉怪保安康之类的话,但那只叫桃符,不叫对联。对联对联,即对又联,对即上下句要对偶、要平仄相谐;联即上下句的内容要有内在联系,浑为一体。说到这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对联的形成与诗歌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三千多年前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三百零五篇诗,但格律诗的成熟却到了两千年以后的唐代。对联便吸取了格律诗的精华,每句音节的平仄声调要相间出现,上下联在音节相对的位置,用字平仄要相对;对联在遣词造句上讲究上下联要对仗,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词性要相同,并且动对动、静对静。这些都深深地带有格律诗的烙印,因而我个人认为对联是伴随着诗的发展,尤其是格律诗的成熟而成定势的。在唐诗中尤其在唐代的律诗中,颔联、颈联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对联,像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像杜甫的“自去自来堂前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像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能说它不是对联吗,只不过少了一个横批而已。就是老杜的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短短四句,两两成对,一点都不浪费。足见老祖宗们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功力。(三)楹联的发展楹联可简单划分为春联、楹联、堂联、寿联、婚联、挽联、题赠联、自勉联、名胜古迹联等。对联正是从格律诗中汲取了充足的养份,最终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至后来人们过春节需要贴对子,婚丧嫁娶需要贴对子,过寿开业需要贴对子,往来酬和需要送对子……喜笑怒骂,悲欢离合皆成对,对联无处不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
楹联拾趣(文学社讲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