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入园“小小班”幼儿适应困难的个案分析——青湖托幼中心黄俊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安全需要的缺失和分离焦虑以及幼儿心理能力有限所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由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变化及幼儿社会角色的转变造成的。由于幼儿身心稚嫩、适应能力差,绝大多数幼儿入园时都会不适应,通常表现为:哭闹、焦虑、不吃不喝、想家、发脾气等,种种不适应现象,不仅让教师、家长感到十分棘手,严重的还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通过选取小小班孩子最常见的表现——爱哭闹这一现象,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中实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案例:爱哭闹 “我要妈妈”“我要回家,妈妈不要我了”,这是小雨在幼儿园说的最多的话。刚来幼儿园时小雨就比别的小朋友爱哭,别的小朋友来幼儿园的第三天就能在大人离开后的一会儿停止哭闹,自己玩玩具了,还能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可小雨在早晨来园时不停地哭闹,她就象膏药一样粘着妈妈,不让妈妈离开,离开妈妈后就要老师抱,或者一直站在那里左右摇晃身体,时不时的前后摆动小手 。 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她吵着一定要老师打电话:“老师,给我妈妈打个电话好不好?老师,打电话给我妈妈吧!”她这样反反复复的带着哭腔强调。在课堂上,这是十分影响其他孩子专注力的行为,不仅会带动其他孩子的情绪更会对教师之后的授课产生不良的影响。 到了吃中饭的时间了,小雨又开始哭闹了,不肯吃饭,不停地走来走去,不停地前后摆动着自己的小手,嘴里反反复复的说“我要妈妈,妈妈来接,妈妈不要小雨了”。 老师只好空出时间来喂小雨吃饭。 到了午睡的时间,小雨不愿意入睡,说妈妈要来接的,要在窗口看着,而且如果老师把午睡室的窗帘放下的话,她马上扑过来大叫:“不要关牢,拉起来要看妈妈的”。(因为小雨很多次能看到妈妈在窗口看着她)。我尝试着去抱抱她,和她说说话,玩一会玩具以求转移她离开妈妈的那种焦虑情绪,也试图和她讲道理,但是效果并不好。 分析: 小雨的行为是典型的依恋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依偎、追随等。2-3岁是孩子依恋感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中,孩子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小雨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在家的时候,主要是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走到哪,她就跟到哪。一步都没有离开过妈妈,也很少很别的伙伴在外面玩耍,甚至睡觉的时候还要妈妈抱着睡。所以当她进了幼儿园,离开了熟悉的家人后,并没有转移依恋的目标。经过分析,我和配班老师认为:在小雨的焦虑中,妈妈的态度是关键。 干预措施: 1、做妈妈的工作:请小雨的妈妈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小雨。 (1)小雨的妈妈在送完孩子后因为舍不得小雨哭,小雨一哭,妈妈就妥协让步。这样会使宝宝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哭就成了要挟妈妈的手段,孩子的分离焦虑不但不能很好的解决,反而有可能加重。所以妈妈送孩子入园后马上我们老师要求小雨妈妈离开,而且不要在窗户外面偷看。 (2)妈妈要注意多问一些正面的话题,如今天在幼儿园里有什么高兴的事啊,和小朋友们玩过哪些好玩的游戏啊,讲一讲班里有意思的故事等。最好不要问孩子是不是
个案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