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坪 1 号隧道右线塌方处理方案一、隧道坍塌情况说明赵家坪 1 号隧道桩号为:ZK104+732 ~ ZK105+422(YK104+732 ~ YK105+426) , 左线长度 690 米( 右线长度 694 米), 围岩地质以中、强风化武当片岩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 2011 年4月 10 日下午,我部在赵家坪 1 号隧道右线掘进至桩号 YK105+247 时,掌子面右侧拱肩处突然出现坍塌,坍塌物为破碎性石屑状,中间夹杂块状岩石,洞内塌方渣体封闭掌子面。 4月 10 晚,从塌穴处掉落几块大石,将已经支护完成的 K105+250 ~ K105+256 段格栅拱架砸毁。4月 12日, 经省指挥部技术处、设代、监理工程师及承包人四方对现场进行了踏勘并初步确定了超前支护注浆处理方案。我部在按照确定方案实施中,由于发生再次坍塌而导致处理效果不佳。期间坍塌不时发生,。 2011 年5月 10 日,我部巡视人员在进行地表观测时,发现隧道地表出现冒顶迹象,随即,地表塌穴不断扩大,并最终形成纵向 20 米,横向 30 米,深度约 15 米的塌穴。二、塌方原因分析 1、塌方体地处粗粒块状构造带坚硬辉绿岩与软弱变质片岩交界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围岩破碎,弱粘结性,自稳能力差。 2 、小净距隧道左右相邻洞室围岩的二次扰动,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非常大,这也是左洞先行穿越而右洞出现塌陷的原因。 3、发生塌方区域属原勘察设计 SX4 型衬砌支护向 SX3 型衬砌支护过渡地段,缺少锚杆超前支护以及格栅初期支护的 SX3 型衬砌支护能力较 SX4 型衬砌支护要降低约 25% 。 4 、施工循环进尺过大也是导致围岩坍塌的原因。三、方案处治 2011 年5月 19 日上午, 指挥部技术处、设计院隧道专家、监理工程师再次对现场进行了踏勘, 结合 5月 15 日指挥部领导在工地召开的会议精神, 本着安全第一、稳打稳扎的原则, 形成如下隧道塌方处治方案: 1 、地表塌穴处理⑴作好地表塌穴防排水处理:地表沿塌穴周围 2 米外做环向截水沟,将塌穴周围地表水顺延至地势较低的自然沟壑内。截水沟形式人工开挖土沟,砂浆抹面。(尺寸详见附图) ⑵采用 5㎝厚 C20 喷射砼对塌陷坑体壁面进行封闭, 将塌穴坑体底部整平,人工夯实。⑶塌穴坑体底部 m 高度范围内采用泵送 C20 混凝土分层回填, 分层厚度 50㎝。每层混凝土回填前铺设Φ8 mm 钢筋网片( 20㎝× 20㎝)。⑷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 取素土回填塌穴, 回填厚度每层 50 厘米,人工夯实,回填至塌穴处高于周围地形 50㎝,防止积水。⑸塌陷处地表采用 10㎝厚 砂浆抹面封闭。⑹依照对地表塌穴坑体底部的沉降稳定观测,
定稿赵家坪1号隧道塌方处理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