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惠安小学刘少汉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设定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能力,就必须重视推导公式的过程教学,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组织学生去大胆地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公式的推导过程,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时间,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将“外化”的动手操作“内化”为头脑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通过这次研究课,我认为,对于三角形面积这节课,如果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应做到两点:1、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引入阶段都比较简练,无需浪费过多的时间,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三角形面积这个新知识的基础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指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既能唤起“转化图形、找联系、推导公式”的学习方法的认识,又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迁移的准备。针对这一方面,在本节课的实施中,我并没有在课前给予学生过多的铺垫,而且在讲课一开始,直接利用彩色三角形卡纸的面积引入,然后就开始让学生探究新知识。学生自研时我给予学生提示:“同学们,可以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转化-——找关系——推导公式这样的步骤”,这样的提示对接下来的探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充分的展示,提升对公式的推导过程的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空间观念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并不是很强,因此互动交流过程中,小组要充分的利用学具(三角形),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摆一摆,仔细观察,并试着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等一系列活动中,深刻的体会到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以及相应的底与高的对应关系,不论学生在推倒公式时利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在展示汇报时,都重视让学生按“转化——找关系——推导公式”这一过程说清楚。在这一过程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在学生的头脑中印象才能最深。对于这一点,我课前就认为此环节学生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这一过程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由于课前没有给学生铺垫把一个三角形进行分割,因此在教学时,尽管发给学生剪刀,但是学生根本没有利用上,因此也影响了推导方法的多样性。当我到下面巡察时,我发现大多数的组在板上都是这样写的:我们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底乘高除以2。但并没有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倒的过程写清楚,出现这一情况,我想一方面是由于在小组群学时,导学案上或教师没有交代清楚。接下来,当学生进行展示汇报时,学生的表述不清,思路不明,并没有将方法讲透,部分学生并没有理解,因此,在这一环节还需要进一步的推敲。教
反思刘少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