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情朗读倡导“自然”在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表述中,有一个目标始终不变,那就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汉语言的生成主要靠“意合”,而不是主要靠分析。朗读是口、耳、心全方位的活动,有助于学生通过语言触到作者的心灵,从而让学生“立体地懂”。这次课程标准在修订时,对“有感情朗读”作了专门的解释、提醒。◆聚焦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这段话是修订时增加进去的。为什么要加上去这些话?这是有特殊背景的。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把朗读提高到应有的位置。在一些公开课上,执教者也不约而同地把“有感情朗读”当做利器。但是,有些朗读只是拘泥于形式,朗读表现出来的东西,不是文字背后的情感,而是矫揉造作的外部表现。课堂上,教师一提到“有感情朗读”,学生就皱起眉头来,用“矫情做作的腔调”读起来。倡导“自然”的朗读,因为教学中出现了“不自然”的现象。有感情朗读的这个“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它是真实的、由衷的,是从文本深处传递出来的,是心灵对心灵的倾听,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如果撇开真实的情感体验,一味强调这个词要重读、那个句子速度要快。——朗读也就异化成了表演的道具,失去了特有的生命。什么是朗读?从朗读的本体来看,朗读是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一个创造活动。这是一个用语音塑造形象、传达作品思想感情的再创造,是一个必须植根于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之上,再用声音表达出来的再创造。因而,朗读不是简单的念字,而是融入了朗读者对作品的感知、感觉和感受。用南京师范大学魏南江教授的话来说,朗读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 朗读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扎扎实实的思想基础和丰富的形象内容的。它是朗诵者抛开了虚伪、浮夸、做作之后而产生的真
有感情朗读倡导“自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