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本质主义视角看邓小平理论的当代性
【内容提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一般的理解认为,解放思想是在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特殊语境中提出的,然而,这种理解容易造成许多困惑。立足于后现代知识语境中的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可以解构和超越这一传统理解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获得全新的、深层次的认识,从而证明:邓小平理论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摘要题】学术探索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反本质主义/解构超越
【正文】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理论的基础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这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作为当代中理论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哲学意义应当如何把握?借助于后现代知识语境,尤其是借助于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我们可能会对这个问题产生新的认识。
传统解释的困境和反本质主义的解构
20世纪以来,由于传统本质主义的缺憾日益暴露,一些通常被称为反本质主义者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波普、德里达、罗蒂等人,把“本质”问题当作伪哲学命题予以批判,不断地对传统的哲学观进行抨击,从而形成了一种反本质主义理论。反本质主义是针对本质主义而言的。所谓本质主义,是一种先验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此种本质来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本质主义坚持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认为人们可以透过现象变化无常的多样性,发现普遍的和共同的东西,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且认为,一经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就失去了重要性,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本质。本质主义的认识走向极端,往往把本质凝固化、永恒化。反本质主义则认为:第一,既然我们是通过现象发现本质的,那么,现象无疑比本质更重要,甚至可以说,现象比本质更
“本质”,我们必须始终关注现象的变化,而不能借本质之名漠视现象;第二,本质是多重的,而非唯一的,从不同的视角入手,会获得对本质的不同认识;第三,本质是变化的,而非僵固的。简言之,本质主义坚持二元逻辑的深度模式,而反本质主义则志在解构一切形式的二元对立,抛弃深度模式。在社会转型的今天,社会理论的视角越来越丰富。着眼于反本质主义思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作为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对此,传统的理解认为就是要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特点是从概念出发,从书本出发,从某种固定的模式出发,漠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基于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立场,我们之所以必须解放思想,原因就在于:第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第二,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前者基于认识世界的角度提示我们,世界在发展,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后者则从改造世界的角度提示我们,没有既定的道路,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但若把解放思想的意义仅仅归结为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则无法回答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从理论角度讲,坚持本
从反本质主义视角看邓小平理论的当代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