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拉萨简介拉萨, 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 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因为每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多达 小时, 平均每天有 8 小时 16 分钟的太阳。比在同纬度上的东部地区几乎多了一半,比四川盆地多了 2倍, 故称“日光城”。虔诚的朝拜者, 刻着经文的转经筒, 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 云雾缭绕的唐古拉山, 湛蓝如洗的天空, 神秘而深厚的宗教文化, 干净而原始的自然风景, 以及被众多背包客盛赞为“净化心灵”的城市力量,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拉萨。气候特点: 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在 3000 小时以上,有“日光城”之称;平均气温低,日温差大,6 月平均气温为 ℃, 平均最高气温为 ℃, 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月份,1 月平均气温为-2℃,平均最低气温- ℃,是一年中最低的月份,多年极端最高温度为 ℃,极端最低气温- ℃,分别出现在 6 月和 1 月,夏季无高温,是夏季的避暑胜地;干湿季明显,雨季降水集中,多为昼晴夜雨的天气。一天度四季,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的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 14~16 度。海拔 5000 米以上的阿里地区。夏季 8 月白天气温可达 10 度以上,夜间气温降至零度以下,小溪和水潭上结冰。每年 6月, 拉萨、日喀则中午最高气温可达 27~29 度, 给人以盛夏的感觉。傍晚气温下降, 人们又感觉秋凉之感。午夜气温降至 0~5 度,整夜都要盖棉被,好似冬季。翌晨日出后,气温回升, 又仿佛春天。为适应这种“一天度四季,全年备寒冬”的特殊气候。西藏多夜雨, 即使雨季到西藏旅游, 白天不备雨具, 也决不会遭雨淋。而傍晚外出, 则要当心。夜雨是西藏气候的一个特点。西藏雨季从四、五月份由藏东南察隅、墨脱开始, 降雨中心不断西移。逐步扩展到拉萨、日喀则等腹心地带,至 7 月份西藏全境进入雨, 9 月份中下旬到 10 月上旬,雨季很快就结束。在拉萨的雨季中,每天中午 12 时至下午 3 时,几乎没有一点雨。一到傍晚, 云层四起,乌云逐渐遮住刚刚露面的星星,很快便降下雨滴。午夜 2 时前后,电闪雷鸣,雷电冰雹交加,夜雨量达到最高。待到东方发白, 雨声淅沥, 雨势逐渐转小。早晨即云开雨歇, 一片清凉, 中午前后,碧空万里,骄阳似火。随着夕阳西下,密云又起,夜雨过程重演,雨季几乎天天如此。美食酥油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西藏提炼酥油的方法很简单, 将奶汁稍微加温, 然后倒入大木桶内, 来回上百次的抽打, 直搅得油水分离, 之后, 把浮在上面的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舀起来 2 装进皮口袋, 冷却之后便成了酥油。酥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有许多种吃法, 但主要的是用于制作酥油茶。糌粑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 属大麦类,有白色和紫黑色两种) 晒干炒熟, 磨成细面, 这便成了待食的糌粑了。食用时, 将糌粑放入碗中, 再放少许的酥油茶, 用大母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转动,待酥油与糌粑拌匀便捏成小团而食。风干肉是西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到年底气温在零度以下时, 将牛羊肉割成小条, 挂在阴凉处, 让其自然风干, 到来年二、三月份食用时, 不仅肉质松脆, 口味也独特, 食后回味无穷。青稞酒是用青稞酿成的度数很低的酒, 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 是喜庆过节必备之饮料, 青稞酒的制作工艺很独特。青稞酒色泽橙黄, 味道酸甜, 酒精成分很低, 类似啤酒。喝青稞酒讲究“三口一杯”, 即先喝一口, 倒满, 再喝一口, 再斟满, 喝上第三口, 斟满干一杯。一般酒宴上, 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 有专门的敬酒女郎, 藏语叫挸逍勐陹, 她们穿着最华丽的服饰,唱着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农区、牧区的饮食各有自己的特色。牧区的饮食除了糌粑、面粉外, 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红食”、“白食”。“红”指肉,“白”指奶。夏天以“白食”为主, 冬天以“红食”为主。牧区的著名小吃有手抓羊肉、烤羊肠和风干肉。还有炖羊头、炸牛肉、炖羊肉、辣牛肚、人参果糕、糌粑“蜕”炸灌肺、藏族酥酪糕 1. 藏式风味:位于北京东路吉日旅馆的疯牛藏餐和布达拉宫西端的雪神宫藏餐地道特色。 2. 尼泊尔风味:位于藏医院路 4 号,大昭寺广场北边的雪域餐厅环境优雅,味道不错。 3. 中餐: 主要集中在西郊,以川味为主,也有特色小吃,如玉包子等。 4. 咖啡厅:位于大昭寺广场边的八廓咖啡厅和八角街上的玛吉阿米有各种别致的饮品和西餐很有情调,而且里面均设有网吧。 5. 娱乐:夜总会集中在西郊,藏式的朗玛歌舞厅各处都有。交通工具拉萨市内共有 4 个汽车客运站,分别为西郊客运站、东郊客运站、北郊客运站、柳梧客运站。在这些客运站内每天都有发往西藏各地区的班车, 方便了拉萨市区的游客前往西
拉萨三日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