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师成长,“从心开始”.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重新开始”与“从心开始”     对今天的社会,我们习惯定位于“转型期”。这个古老的民族,从一场绵远的酣睡中醒来后,正昂然走在“现代化”的路上。尽管心急的人早已在讨论所谓的“后现代”,“现代性”却依然像一款摩登的时装,招惹得所有人都想弄一件来穿上。     所谓的现代性,:“就是不断的创新性、合理性和思考性,以及一种与之相应的对一切社会秩序的不可靠感和变化形态。”“不断的创新”,必然建立在不断否定、不断开始的基础上。很多时候,我们喜欢“重新”开始,或者“从新”开始。一幢楼旧了,拆掉“重新”修,一条路走不通了,换条路“从新”走。就像小孩在沙滩上“过家家”,玩透了,玩腻了,抹掉一切建造和布置,从头再来,或者换种花样,继续游戏。有人说,这是转型期“必然的原罪”,是现代化“必要的丧失”。我却心存疑忌——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视同儿戏,或当成沙盘演练,更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像打麻将那样“推倒重来”。     比如说教育,其实就用不着那么多创新。一方面,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教育的最终结果,必定是形成某种文化——新课改刚开始时,我就说过:“课改深处是文化,必须是文化。”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文化尚未成型,“淡化”已经开始——文化需要积累,需要沉淀,需要时间的酝酿和发酵。就像一坛好酒,需要安静,需要安定,需要一种不被影响和打搅的从容与优雅。或者像许多植物,只有在不被破坏和叨扰的生态里,才能根深叶茂,自成天地。     另一方面,教育的要素,更多是固定的、恒常的、变动不居的。教育关乎生命的成长和培育,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生命的成长都是缓慢的,教育的变动和变迁,也必然是缓慢的。它需要耐心的浸润,而不是猛烈的冲刷;它需要恬然和淡定,而不是急躁和冒进;它需要沉稳渐进的变化,而不是摧枯拉朽的革命——自然界的狂风暴雨,或许可以洁净空气,教育界的狂风暴雨,往往只能破坏水土,败坏风气。     所以,我始终觉得,那些昨天一个主张,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理念,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从头再来”的人,无论他表现或表演得如何热爱教育,如何倾心和倾情教育,我都觉得形迹可疑,面目可憎,因为他们往往“心术不正”:要么是功利心太强,要么是牟利心太盛,至少也是责任心缺失——这些年来,我们在“课堂”方面出现的“新概念”,如有效课堂、优质课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生本课堂、学本课堂……很多很多。其内涵和外延,就是专门的研究人员恐怕也难以厘清,要让一线教师去理解、执行,更是难上加难。     感觉最痛苦的,正是这些教师。没有革故鼎新的意识,没有高屋建瓴的能力,也没有表达看法和感受的平台,他们只有默默承受的份儿。但改革的力度和频度,变化的强度和烈度,总是像未经预报和批准的大地震,远远超出他们的“承受”极限:前一个概念还没闹清楚、弄明白,后一个概念、再后一个概念,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破空而来,接踵而至——很多时候,与真正喜欢教育、愿意用心经营课堂的老师交流,他们总是满脸困惑,满眼迷茫:“为什么安安静静做教育会这样难?能不能让我们安安心心地教书?”     教育是培孕心灵的事业,需要每个教育者有心、用心、尽心——有心才有真爱,用心才能懂爱,尽心才是会爱。当然,前提是真正安心:安心才不会被外境所迷,才不会被乱象所困——我甚至愿意说,对今天的教育,与其不断地“重新开始”,

教师成长,“从心开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unlai783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