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静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打破精神枷锁追求自由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之一,而精神自由者往往又是执于理想和信念者。主人公浮士德一生都是在追求中度过的。浮士德精神就在这种种的追求中不断成长并且趋于成熟。这种“努力向上”“自强不息”“永不满足”的精神就是“浮士德精神”的实质和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获得了精神的自由、灵魂的解脱。浮士德是一个一辈子深居象牙塔中研究学问的垂垂老者,但书本上僵死的知识并没有带给他想知道的一切。当回首往事时,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深深地为自己学者生涯感到遗憾,他不仅觉得自己“尚未有什么真知”,又痛苦地感到“寻找光明却坠人了深重的黑暗,为了追求真理却陷人了可悲的迷惘”。靡非斯特的出现给了他一个能够重新来过的机会,靡非斯特对他许诺了实现所有欲望的可能,浮士德毅然走出书斋,是他在对人生意义的质疑与困惑后,在理性与欲望两种力量的相互平衡中做出的方向性选择。在魔鬼的帮助下返老还童后,年轻的他心中就充满了对情欲的渴望,于是他与少女玛甘泪相爱,然而瞬间情欲上的满足,并不能使浮士德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这也就注定了玛甘泪的悲剧。少女的死亡是浮士德精神发展中重要的转折,从此浮士德转向了更深的对美的追求。浮士德精神的发展必然要超越玛甘泪的小世界,他没有沉溺于自己的情欲,“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一个充满自我意识的人”。他受到了世俗情欲的吸引,同时又受到了理性的制约。在这个过程中,浮士德的精神完成了对于世俗欲望理解的深化,也提高了理性认识,实现了一次精神的飞跃。在第二部开始后,浮士德了却了前世,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一种“不断向最高的存在飞跃的动力”,于是他决定从政服务于朝廷,并且凭借自己的才智平息了一场财政危机。然而,宫廷生活也并没有带给他人生的快感,随着一声巨响浮士德的从政生涯也化为烟雾。从政的悲剧,一方面是对古典主义所崇尚的“王权崇拜”的否定,另一方而又是对理性思维的质疑。所以,浮士德没有在权力、地位、功名利禄的诱惑下停止追求。浮士德与海伦的相遇成为对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典美王国的追求。然而,梦想并没有因为其本身的美好而得以实现。随着海伦
读书体会浮士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