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就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除了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造出发挥主体作用的条件和情境,使学生能积极思维、努力进取、主动求知、充满活力。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是这样做的: 比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我首先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观察后自己概括梯形的定义,学生由于思维不严密,这样概括: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显然,这个定义不准确,我不急于肯定或否定: “其他同学,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经过观察后修改: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个定义仍然不严密,教师这时巧妙引导,发挥了主导作用,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图形是不是梯形,为什么? ”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发现,最终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一方面弄清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区别,同时又明确了梯形定义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和四边形)为判定梯形做好了铺垫。显然这一环节的设计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重主体性的发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复习《相遇应用题》以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我导演,学生表演,设计了从“相距——缩短——交叉——相背”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感受相向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逐渐缩短的规律。得出两物体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犹如吃了一盆八宝菜,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比教师在前面滔滔不绝的讲收到的效果甚佳。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既是一个很传统的话题,又是在当前课改形势下一个崭新重要的话题,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从而赋予了新的形势背景下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性。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有效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实施课改过程中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语文新教材在每一单元前都有一条温情脉脉的导语,引出相关德育主题,为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便利,也提高了实效。语文教育已不仅仅是一个读书写字的工具,更成为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使得以前注重语文知识积累的语文教育,改变为着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生活更贴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主要采取了情景教学方法: 如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节课时,在课堂上我先播放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制造出一种悲伤气氛。然后再让学生跟着录音逐段朗读课文,这样就较容易唤起了学生对课文中人们对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悲痛心情。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由于条件有限,我作了两个“情境”设计:用课文朗读录音配合课文插图来体会等灵车、送灵车、追灵车的感人场面。让他们自己从读中深刻地感受到等灵车时人们的焦急,送灵车时人们心情的悲痛和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追灵车时人们对总理的留恋,希望这不是事实,希望总理回到人民群众中去
个人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