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析哈姆雷特的延宕摘要:本文从悲剧文本《哈姆雷特》入手,应用存在主义的边缘情境、心理学的需要层次论和恋母情节、接受美学来分析哈姆雷特的延宕,并从人文主义思想对哈姆雷特延宕的影响分析他的心理状态。我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也是观众对于文本接受产生的一种反馈。关键词:延宕边缘情境需要层次论恋母情节思维对接过程人文主义 俄罗斯当代著名莎评专家曾对经典文本《哈姆雷特》发出由衷的感叹称:“这出悲剧真像一座迷宫里面包含着一个激发思想而永远不被思想解说清楚的秘密。”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英、背景如他的作品一样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其中对哈姆雷特悲剧的生成及延宕之迷的探索更是恒河沙数。可以说,随着各学科的交流和渗透,《哈姆雷特》已经成为一个跨界文本,覆盖了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等诸多领域。笔者常常猜想,《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这样的经典悲剧呈现在读者眼前时,我们大家作何感想。人们所发出的感叹是源于压抑的气氛、主人公的不幸还是心底的共鸣?当我面对此类作品时,心中的同情和怜悯退为其次,取而代之的是困惑和沉思。对于悲剧,人们大都会为戏剧的本身而感到震惊、无奈、叹息,但这种情感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并不足以引起人类对自身的反省、对非理性因素的警觉。坦白地说,解读角度的多元化有效地开阔了思路,也无可避免的使思维如水中浮萍,缺乏连贯性和深度。正是基于此,我认真阅读了近年来研究哈姆雷特的材料,在经过仔细的整理和思考之后,形成了自己的一点想法。在本文,我试图通过边缘情境、需要层次论、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旧视角审视新秩序时思维对接来分析哈姆雷特的延宕,充分把他的心理状态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一)边缘情境解读哈姆雷特的延宕 作为专门的文学研究,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批评家开始,莎评就大规模兴起,时至今日可借鉴的材料如汗牛充栋,说法各有千秋。我认为要想深入哈姆雷特的研究,就必须回到他的“环境”或“境遇”中,具体的说就是哈姆雷特丧父的背景中根据德国存在主义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的观点,哈姆雷特的境遇属于“边境情缘”。所谓边缘情境是指人的一种存在状态。由于某种严重的变故,比如亲人的死亡、身患绝症、面临生死关头、家庭破裂等等,个体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对话出现断裂,个人置身于日常生活秩序之外的状态。这并非指个人超脱于生活和痛苦之外,而是个体多年建立的经验和价值尺度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从而导致个体不得不以观望、忧郁的态度睨视人生,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延宕。[1]作为社会的一员,个人世界的建立是基于对话的基础上的。通过繁复绵延的对话关系,人类构建社会、制度、文化以及具有无限扩展性的符号系统个体则把自己不断发展的经验整合到秩序中,把个人纳入社会,确立自己的身份、社会位置、人格和自我。哈姆雷特得以确认身份的依据就是这些对话关系。然而,母亲的不伦婚姻、朋友的背信弃义、情人的脆弱轻信,让哈姆雷特失去了对至亲朋友的信任。特别是老哈姆雷特的死亡,直接导致了哈姆雷特对话链的断裂,将他推上绝境的边缘。父亲的死不仅意味着情感关系的架空,更意味着一个精神领袖、价值尺度的崩塌。不用说,这样一个“尽善尽美”的男人形象在构筑儿子内心世界的时候发挥多大的作用。然而“君主的死亡不仅是个人的死亡,它犹如漩涡将近旁的东西卷入其中,直接导致了现实事件的突变,哈姆雷特得价值体系的崩溃。过去的生活对哈姆雷特来说犹如镜中花、水中月,死亡才是让正常的现象暴露出荒唐可笑的本质。常规琐碎的生活让人倍感安全,让人麻木其中,可是在死神面前这种缺乏自我思维构建的状态最终会使人懊悔地意识到自己虚度一生,许多作为无异于竹篮打水。所以,对于哈姆雷特来说,活下去的动力和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为父报仇,更重要的是寻找真我、回归生命本真状态。那么究竟什么力量把哈姆雷特推入绝境,颠覆以往的概念呢?存在主义认为边缘情境有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死神的突然降临介入个体的存在。当人们了解死后的世界无法探知时,害怕生死质变的人就只得将目标重新锁定在“生”上,而条件是以死亡拷问生的意义。从剧中可以看到哈姆雷特经常被鬼魂和生死纠缠,不自觉地将认识建立到死亡的阴影中,以死对照生的价值。被推上了绝境的王子嗅到了“地狱的硫磺味”,这气味如同乙醚,使他身心无力,精神混乱。但他在死神面前,发现了自我的迷失,并且锋芒毕露的指斥了现实的虚伪和价值系统的变异,在这种状态下,哈姆雷特艰难而又犹豫的开始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寻找,开始了灵魂煎熬的过程。哈姆雷特在各个层面上都走到了绝境。绝境之所以是绝境,不是因为真的“无路可通”,而是因为每一条路都被思想提前否定了。哈姆雷特拒绝妥协,拒绝在现成的信仰体系之上建立廉价的精神平衡,因而永远在内心的风暴中颠簸,在思想的暴风雨中他左右摇摆,走向延宕的深渊。(二)需要层次论和恋母情
解析哈姆雷特的延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