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辅导古代诗歌鉴赏之三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技巧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白描、虚和实、动和静、细节描写、色彩的渲染、观察角度的变化等烘托(衬托)—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正衬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院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三四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p109烘托—反衬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的景色更加萧条,诗人的凭吊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景和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可以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前者属于烘托手法。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动与静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 的写法。 (变题:“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以动衬静2005[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渲染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鉴赏诗歌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