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教学对象本课文教学对象为中专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他们入学以来已经学习教材关于阅读和写作的部分内容,大致掌握了散文文体的阅读方法及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抒情、说理、写景等散文的各种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散文的能力;学生在前两周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侧重写景的散文《村》,也以学习了侧重抒情的散文《独上西楼》,已经具备对写景散文及对抒情散文的欣赏和分析能力,为欣赏和分析这篇情景融合的散文打下了基础。二、关于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通用语文系列教材(提高版)(第一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部分“阅读”,第二单元“感知材料摄取信息”,第四课《荷塘月色》。2、课文内容分析: 本课文是现代写景抒情散文,词语的解释和理解比较容易;但本文的写景抒情都比较细腻和朦胧,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必须到位,所以必须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熟读作品,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景物和情感特色,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意象和情感联想,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3、教学重点: (1)欣赏和分析作者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叠词等达成的对荷塘月色的成功描写; (2)讨论理清作者喜与愁相交织的感情线索。4、教学难点: 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思想感情。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基本感知写景抒情散文情景融合的特点;能力目标:领略情景交融散文的妙处,掌握此类散文的欣赏及分析方法;情感目标:感受荷塘月色美景。四、教学策略1、诵读与赏析相结合;2、采用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五、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本课文安排三个课时完成;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平台:MicrosoftPowerpoint)。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朗读《背影》里的一段文字,让学生猜课文题目。2、学生集体回答:《背影》3、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出:作家朱自清,简单介绍。(媒体显示资料) 《背影》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市,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的5年里在江苏、浙江的一些中学任教。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4、过渡: 在《背影》中,他刻画的父亲的背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整篇文章也感人至深。如今,我们又要来学他的另一篇美文《荷塘月色》。(二)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媒体显示)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在一封信中表白说:“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他在一个有月光的晚上,独自来到他当时住的地方——清华园的一个荷塘边散步,荷塘月色的美妙及他心中难言的感情促使他挥笔写下了这一美文。(三)听媒体示范朗读,扫清字词障碍,预划重点句,明确学练提示中提出的要点。1、播放录音,显示生字、要点:生字:蓊(wěng)蓊郁(yù)郁、弥(mí)望、袅(niǎo)娜(nuó)、脉(mò)脉、梵(fàn)婀(ē)玲、重点句: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抽查并确定重点句的特征。要点:感知语义丰富、蕴有内涵的关键语句,作为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信息依据2、学生听录音、划字句、思考要点。3、过渡: 以游记的游踪为例引导学生考察作者的游踪(游览过程)。(四)分析本文总
荷塘月色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