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说课稿《永久的悔》说课稿学科初中语文年级九年级教学形式单一课教师王杨单位新乡七中课题名称《永久的悔》教材版本语文版说课记录说教材内容《永久的悔》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的家庭生活,表现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教学设计意图是: 1、把握写作思路及行文线索; 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3、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4、体味蕴涵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感情说教法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记叙文阅读的基础。由于文章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讨论与探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和朗读法。说学法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到“会了”。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课外阅读法。 2、朗读体悟法。 3、练习法。 说教学过[教学过程]导人新课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的旋律中出示有关母爱的名言,温馨的图片也随之播放程。(给学生营造一种浓浓的母爱的氛围)2、老师在优美的旋律中导入新课:世上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母亲,是我们每个人情感世界的主角。我们爱母亲!寒冷的时候,母亲是棉被;饥饿的时候,母亲是美食;困难中,母亲是手杖;黑暗中,母亲是烛光;幸福中,母亲是微笑。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季羡林的母亲,去感受一下他们母子间的深厚感情!二、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三、学习课文(一)简介作者1、季羡林,1911年生,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是当代语言学家。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2、教师检查预习,检测字词积累情况,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写法。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背井离乡懵懵懂懂盈眶寄人篱下望九(二)初读课文,揣摩思想感情1、自读课文,画出文章中饱含深情的句子或段落。同时思考问题: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明确:痛苦、悔恨的感情。2、结合季羡林的一副对联帮助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一别竟八载,多少次倚闾怅望,眼泪和血流,迢迢玉宇,高处寒否?为母子一场,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茫茫苍天,此恨曷极!(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本文可分几个部分?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明确: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二、(3-9)具体叙事,道明悔的缘由。。三、(10-11)思念母亲,照应永久的悔。(四)研读课文,理解主旨1、阅读第一部分,找出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明确: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2、默读第二部分: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几方面的内容?三方面:★(3-5段)叙述家庭的基本情况.★(6-8段)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9段)、在第二部分里作者所叙述的有自己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幼年的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与”悔”有什么关系?明确:作者所叙述的自己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幼年的生活情况的特点是“苦”。作者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
《永久的悔》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