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履行迟延的理论问题.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3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履行迟延理论问题韩世远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键词:履行迟延/催告/履行期限/迟延赔偿/合同解除/违约金/不可抗力内容提要:履行迟延是最为常见与最为典型债务不履行形态。文章基于广义履行迟延立场,剖析了履行迟延构成要件,特别是将履行期限区分为确定期限、不确定期限与履行期限不明确三种不同类型,相应地剖析我国法律基本规则,并剖析了债务履行期限与法律行为(合同)附期限问题;文章还剖析了催告问题,履行迟延免责问题,履行迟延后实际履行、损害赔偿、违约金、合同解除等问题。一、引言一个有效成立合同就应当得到履行,这是合同神圣与合同严守原则当然要求。合同义务如果没有得到正常履行,可以表现为多种形态,包括不能履行、迟延履行、不完全履行、拒绝履行等,本文拟就其中迟延履行问题进行剖析。迟延履行,虽然是一种最为常见与最为典型合同债务不履行形态,但相关理论问题目前还并不能说已经完全清楚,其中包括迟延履行构成要件是否要求债务人具有过错?是否要求债务人不具有正当事由?迟延履行与履行期限关系如何?迟延履行构成与催告关系如何?迟延履行与合同解除、强制履行、损害赔偿、违约金等关系,等等。以下分别剖析,就教于学界前辈及同仁。二、履行迟延意义与要件履行迟延,又称债务人迟延或逾期履行,指债务人能够履行,但在履行期限届满时却未履行债务现象。[1]构成履行迟延,一是须有有效债务存在;二是能够履行;三是债务履行期徒过而债务人未履行;四是债务人未履行不具有正当事由。(一)有效债务存在这是构成履行迟延基本前提,这样,附有生效条件合同,在条件成就前,并不发生有效债权债务关系,自然不存在合同履行迟延问题。只要有债务存在,其债权种类如何,则非所问。物权请求权,虽非债权,也可以准用关于债权规定,故可以准用关于迟延规定。[2]但不完全债务,不适用关于迟延规定。(二)债务能够履行如果债标自始就不可能作出,属于自始不能问题,学者通说上以之为债务无效事由;如果在债务履行期内,出现履行不能,属于嗣后不能问题,或依风险负担规则处理,或依债务不履行(违约)规则处理,均不发生履行迟延问题。履行期内债务尚属可能,履行期过后,债务始沦为履行不能时,仍不妨作为履行迟延对待,尽管具体处理上可能需要适用履行不能相关规则;这样,诸如不作为债务以及严格定期行为,履行期过后即沦为履行不能场合,学说上依然以之为履行迟延。(注:参见(日)我妻荣著:《新订债权总论》,岩波书店,1964年版,第102页。我国学者史尚宽认为,履行迟延以给付提出有延展为必要,从而不单在清偿期,在其后延展期内如发生不能履行,则不能称为履行迟延;故须有“迟”与“延”结合,始可构成履行迟延概念。参见其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3页。此种观点为德国多数说法,不过,我妻荣先生认为,以上两类见解在实际上结果并无多大差异。履行期内及履行期后,债务履行均属可能,自然可以构成履行迟延。(三)债务履行期徒过而债务人未履行履行迟延发生虽以履行期到来为必要,仅有履行期到来,并非必然发生履行迟延,具体地还要区分履行期种类分别判断。另外,债务履行期限与作为法律行为效力之附款期限关系,在学说上不无分歧意见。(注:《日本民法典》第135条第1项规定,法律行为附始期时,在期限届至前,不得请求其法律行为履行。是以日本学者对于此两类期限,多不加特别区分,往往民法总则“条件与期限”部分同时论及债务履行期限。参见(日)我妻荣著:《新订民法总则》,岩波书店,1998年第37刷,第418—420页;(日)四宫与夫、能见善久著:《民法总则》第五版增补版,弘文堂,2001年第3刷,第321—322页。德国学者弗卢梅认为,区分附延缓期限债权与未届清偿期债权对法律适用没有什么意义,而另外一些德国学者如梅迪库斯与拉伦茨,则认为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区别,尚未到期债权在清偿期前是可以履行,且不因此构成不当得利,不得请求返还。参见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637—638页;同旨参见王泽鉴著:《民法总则》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8页;我国学者梁慧星先生亦主张,应当区分决定法律行为效力期限与法律行为履行期限,参见其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209页。)本文以为,二者虽非同一概念,但并非没有任何联系。如果当事人约定了合同生效期限,自期限届至时合同生效(《中华人民共与国合同法》第46条,以下简称《合同法》),原则上债权人可自此时请求履行,至于合同成立,通常则是始自承诺生效时(《合同法》第25条)。合同既已成立,对于当事人之间请求与被请求而言,上述两类期限,在实际效果上并无多大差异;至于期前履行是否构成不当得利,对于两种场合,区别对待,其立法政策上究竟有无坚强理由支持,也深值怀疑。

履行迟延的理论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
  • 文件大小48 KB
  • 时间20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