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探索和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 3. 具体表现:陈述;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活动;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4.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79 年, 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理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6.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7. 神经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它不仅保证了有机体的完整性, 而且也保证了有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神经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反射。反射: 指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的、对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一定的、有规律的反映。 8.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9. 感觉现象: 1) 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2) 对比:对比是统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10. 知觉: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他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1. 知觉的基本特征: 1) 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以下几点: 刺激的强度;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2) 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现象时, 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 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3) 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 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4)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知觉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时, 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12. 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3. 观察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14. 观察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具备观察事物的必要知识;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并在观察后及时归纳和总结。 15.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横向直观,言语直观。 16.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7. 注意: 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是心理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18. 注意的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19.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20. 主义的种类: 1) 不注意注意(无意注意) :它是没有预定目地、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2)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它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力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1. 注意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的把握对象数量多少的注意品质。 22. 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
心理学重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