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樊辰光
摘要:经过30年的蓄势和呼吁,长江经济带终于在近日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两横三纵”中的重要主体,同时伴随着沪汉蓉铁路大通道的打通,长江经济带将在促进“两头”开放开发,协调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尤为显著,本文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不同测度指标从动态和静态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为未来区域经济开发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字: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差异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国外,发达地区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依托沿岸沿线水路交通物流为基础的流域经济体系,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经济带和西欧的莱茵河经济带。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水系,是美国内河航运的大动脉,%,%%,%。而莱茵河则是西欧第一大河,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运输大动脉之一。它还哺育了德国的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区,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连接,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使其成为工业生产区域的主轴线。现在有1/5的世界化工产品是在莱茵河沿岸生产的。在国内,坚持稳步推进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协同发展的指导下,提出以重要水陆交通为依托的“两横三纵”国土开发格局,而长江经济带则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横,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然而,包含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等9省2市在内的长江经济带尚处在转型升级阶段,经济发展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各地区所处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同,区域协调机制尚处于薄弱阶段。由此,全面剖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现状,理清区域经济发展脉络,对于以后的协同发展显得格外突出且重要。陈国阶曾作过
“关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开拓性研究,辜胜阻等探讨了长江流域经济开发和缩小东、中、西部差距问题,刘盛佳对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本文通过最新的统计数据来论证“长江经济带”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并对此作出合理的论证和分析。
二、基本现状
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横跨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二是资源优势,具有丰富的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三是产业优势,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五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
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完全有潜力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
表2-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基本现状(2012年)
上海
江苏
浙江
江西
安徽
湖北
湖南
重庆
贵州
四川
云南
经济
20101
54058
34606
12949
17212
22250
22154
11459
6802
23850
10310
人口
2301
7865
5442
4456
5950
5723
6568
2884
3476
8041
4596
面积
14
21
注:经济(亿元);人口(万人);面积(万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点
以下将以十一省市的数据为基础,做出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分析。而衡量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应从量的增长上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而且可以从质上分析产业结构的演进、资源配置和转换的效率、城乡关系以及城镇化等决定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全面系统的理论加实践验证,从总体上对该区域经济进行宏观层面的掌控。
(一)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
经济总量在国际上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指标,但是考虑到人口与经济总量的关联和影响,为了准
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