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要结论和模型整理“重要结论和模型”,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重要结论和模型”,运用“重要结论和模型”,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重要结论和模型”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下面列出一些“重要结论和模型” ,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一、静力学:,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F大+F小≥F合≥F大-F小。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 120°。,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1已知方向F1F2的最小值F1FFFF2的最小值F的最小值mg24.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F1F2F3(拉密定理)。sin1sin2sin3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滑动摩擦力 f=μN中N不一定是 mg。静/动摩擦力都可与运动方向相同。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 N不一定等于重力 G。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 tan 。 “刚好脱离”瞬间: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滑轮两端的绳子上的弹力大小相等,且两个力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 .,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压、挑、扭等作用力。力可以发生突变, “没有记忆力”。“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无一个,一定是弹力二个(最多),,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tanFN=tan1。,其中一分力 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 F2。 F113、力的相似三角形与实物的三角形相似。F2F二、,在纯运动学问题中, 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 只能以地为参照物。: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位移→时间→平均速度,且vvt/:时间等分时,snsn1aT2,这是唯一能判断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s/2v12v22,且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总有vs/2vt/22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vt/2s1s2,as2s1,,v0=0时: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2:3:4:5各时刻总位移之比:1:4:9:16:25各段时间内位移之比:1:3:5:7:9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2∶3∶⋯⋯到达各分点时间之比1∶2∶3∶⋯⋯通过各段时间之比1∶21∶(32)∶⋯⋯(取g=10m/s2):n秒末速度(m/s):10,20,30,40,50=gtn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1gt22第n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1atn2-1atn2-:对称性:t上=t下,v上v下,:①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②设甲、乙两物体对地速度分别为v1、v2,对地加速度分别为a1、a2,则乙相对于甲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v=v2mv1、a=a1ma2,同向为“-”,反向为“+”。8.“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 v2 2as求滑行距离。: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即物体的速度产生两个效果 、最大距离、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避碰等中的临界条件都为速度相等。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
高中物理重要结论和模型整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