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研究· “问题串"教学设计策略与教学功能以“氯气"和“二氧化硫"的教学为例张丽华(江苏省海门中学江苏海门226100) 摘要: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设计优质问题串的教学策略,揭示问题串的不同教学方式及其不同的教学功能。关键词:f--I~_串;高效课堂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1—0037—0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doi:~.- “问题串”。善教者,必善问,高效课堂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围绕核心知识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串”,帮助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能力提升方面越过一级级阶梯。笔者前一段时间面向全省开设了两节元素化合物的公开观摩课. 分别是“氯气”和“二氧化硫”,其中“二氧化硫”一课已经在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播出,受到了听课老师和评课专家的一致好评。反思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除了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常规的关注学生实验探究外,“问题串”的设置,成功地将相关核心知识进行了拓展延伸,学生在课堂45分钟能轻松顺利接受了看似大量而繁琐的知识,让课堂真正做到了高效。本文旨在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设计优质的问题串的教学策略,构建元素化合物“问题串”教学模式的高效课堂。下面就以这两课为例,谈谈笔者对“问题串”的理解与实施。设置分割式问题串。化抽象为具体“分割式”,如果作为一个问题提出,学生难以直接理解和把握。此时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分割成多个小问题, 化整为零,最终达到自然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学片断1:在“氯水的成分”教学时。“氯气溶解在水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比较笼统,整体性强。在讲解之前,我预设了几个问题: 问题1:请观察氯水的颜色。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2:如果氯气与水仅仅是物理溶解,溶液中应该存在哪些微粒? 问题3:如果它们发生了化学变化,预测溶液中可化学教与学2015年第1期能存在的微粒,并给出检验该微粒存在的实验方法? 问题4:怎样解释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在4个问题中,1,2两问相对容易,学生很快能得出氯气与水发生了物理溶解,溶液中存在cl和H0 分子。但第3问又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根据已有知识,稍加思考,可以给出他们的猜测,即增加}{+和 Cl一,学生利用AgNO,溶液可以检出Cl一,但在使用pH 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对H进行检验时。却出现了异常(pH试纸中间变白,边缘红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而问题4怎样解释该异常现象,。学生容易给出的答案是 cl:分子在起漂白作用。教师可以顺势做演示实验:把张干燥的红纸伸人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红纸并没有漂白).此时问题表面上看变得更加复杂,学生的好奇心却再次被老师调到高点,学生的思维也更加发散,接下来兴奋的学生们应该想到可能是生成了新的物质(教师也可提示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这样HCIO这个重要的新物质自然就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分割式”设置这个问题。不仅顺利地解决了“氯气溶解在水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复杂的问题,同时还把氯气的漂白原理、氧化还原原理的应用等重要知识点糅合其中,自然
"问题串"教学设计策略与教学功能--以“氯气”和“二氧化硫”的教学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