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而治篇一: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对我国地方治理的启示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对我国地方治理的启示作者:苏茹来源:20XX年第31期摘要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产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春秋末期,其内容包括顺应自然,清净无为等含义。当今社会矛盾激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群体性事件的背后暴露出了地方治理模式的弊端。时代特点的相似性预示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会对当今社会的治理带来启发,受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启示,治理模式的改革实现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和谐统一,践行群众路线,规制权力运行,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无为而治作者简介:苏茹,贵州大学20XX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与城市管理。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XX)11-204-02 现在,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但同时又处在社会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呈直线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着社会和谐,本文想借助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地方治理模式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内涵通观一书,我们可以发现老子关于“无为而治”思想的大量论述,人们从老子的论述中总结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大致包括:“一、无事,无为即无事;二、静(清净),无为即静;三、无欲,无为即无欲;四、柔弱; 五、见微,无为即见微。”也有人认为其思想内涵大致包括:“一、无为是顺其自然的为;二、无为是以静制动的为;三、无为是不敢为先的为;四、无为是为之于未有的为;五、无为是不为私而为;六、无为和无不为是辩证的关系。”何为“无为而治”,老子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就是指顺应自然的统一联系,不按个人主观意愿任意作为,使单独个体的做法顺应整个自然的普遍联系,个体服从于整个自然的联系之中。老子对不同治理者的治理状态做过四个等级的评价,他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认为最上等的治理者,百姓只知道有那么个人。其内涵是指治理者的主观意志很少渗透到其治理过程中,那么其治理按照谁的意志来主导呢?老子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心篇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wúwéiérzhì英语togovernbydoingnothingthatgoingwithnature释义原指古代道家的政治主张,无所作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现也指不要干涉过多,让人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释义一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古时,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後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後平息了洪水。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释义二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严君平亦谓:"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卷八》)总之,
老子无为而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