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市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其关键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和消除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是对农村全面小康的完整要求,它高起点、全方位、多层面地体现了新形势下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资兴如何进一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需要全市各级干部和全体群众的共同努力。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进程,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有必要制定一套比较科学的、能够描述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对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行监测和评价。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的量化指标怎样确定?如何把握衡量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本文对资兴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供参考。一、资兴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的设定指标体系设定的依据设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标体系的原则: 1、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项要求。这套指标体系必须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项目标要求,体现、细化、深化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2、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一致。这套指标体系应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协调一致,两者应该结合起来。目前,资兴市正处在“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关键时期,从整体上看,资兴市将在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但是,广大农村居民在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等方面与城市居民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湖南省25个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中,虽然有10多个涉及“三农”的指标,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在指标设计、达标值设定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力度还有待加大。因此,目前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是制定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 4、简明扼要、抓住本质、符合实际、相互独立、方便监测与考核。资兴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对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我国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和湖南省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要求,根据上述四个设定原则,通过对相关指标的可行性量化分析,拟设置18个指标及评价标准,力求能够全面、科学、准确地覆盖和描述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征。 1、生产发展领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农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考虑到资兴市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农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只有%且还在不断缩小、二三产业已经是资兴市农村经济主体的实际,生产的发展、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导致农业产值和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不断下降,因此拟设计三个指标来衡量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用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来反映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用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来反映城乡统筹发展情况、用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来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情况。参照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相关数据,把二三产业占gdp比重>92%、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65%、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70%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达标值。 2、生活宽裕领域。生活宽裕具体体现在收入、消费,以及医疗、社会保障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生活宽裕的内在要求是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工农、城乡、地区之间差别明显缩小。考虑到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小康建设基本要求相一致,但基础更高、更加强调城乡和谐的特点,只有在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效提升农村消费层次、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得到合理控制、农村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达到或基本达到城镇居民全面小康时的保障标准的前提下,资兴市的全面小康才更加为全市人民所认可,因此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恩格尔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四个指标来衡量生活宽裕水平,并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以上、农村基尼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35%、农村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达标值。 3、乡风文明领域。乡风文明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学习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乡风文明的内在要求是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农民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树立起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新风尚,社
市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