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强市名城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泰安市委关于制定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具有重大意义。第一篇发展基础第一章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泰安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有效应对稳较快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391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31元。,%,五年累计完成4256亿元。,%,。图1-1“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图1-2“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单位:亿元)图1-3“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亿元)结构调整实现新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有机蔬菜、奶牛、苗木花卉成为农业发展3大亮点。工业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快速膨胀,八大产业调整振兴取得积极进展,%,。旅游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增强,新兴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图1-4“十一五”期间历年三次产业比重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持续下降,全面完成省下达我市“十一五”减排任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耕地实现总量平衡,保有量超过547万亩。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开创新局面。创建国际旅游名城工作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城区环境面貌明显改观,泰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新泰、肥城、宁阳、东平4个县级城市加快发展,中心城镇、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泰安、新泰、肥城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十一五”末,预计城镇化率达到50%。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首批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顺利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得到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粮棉流通等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上市实现突破,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市县新一轮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其中出口累计完成41亿美元,%%。。图1-5“十一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就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7万人左右,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0余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险收支总规模达到352亿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2元,年均增长13%。图1-6“十一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图1-7“十一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表1-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单位2005年“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完成绝对值年均增幅(%)绝对值年均增幅(%)地区生产总值亿元871.**********. :::55:37 ::
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