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强化三环追求三境.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作文教学一向是公认的难题。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小学作文究竟应该从哪儿起步呢?当是关键之中的关键。   其实,关于作文原点的问题,古代早有“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的说法。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心声”与“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见解或说法并没有得到弘扬,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到了“政教合一”科举制度的干扰,作文应有的起点发生了很大的偏移,使它成了“代人立言”的差事,而且此风蔓延至今,并没有根本的改观。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作文教学的实际做法吧。上课伊始,老师首先出示命题。小学生面对老师的命题,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写,有没有东西可写都必须写,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写。而命题呢,绝大多数是命题者出于某种目的、一厢情愿的设想、规定、要求。学生接题后,先是要对命题的意思进行一番猜测与揣摩,以求对命题的意图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把握;随后便是在命题限定的范围、时态、数量、重点、中心的圈子里苦苦思索——尽力在自己的头脑中搜寻那些符合命题要求、规定的写作素材;并最终在规定的时间之内,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按照规范的文章样式写出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段落分明、用词准确、首尾呼应、说话得体的文章来,去实现命题者的假设,去适应批阅者的口味。正是因为限制和规定如此之多,如此苛刻,常常使他们动辄得咎,很难得到命题者与批阅者的首肯。对一位年纪尚小、生活经验不足、写作能力有限、写作素材和书面语言积淀尚不丰厚的小学生来说,不编不抄,不去说那些一百年都不落后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还能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难怪他们惊呼: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形成如此尴尬局面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但作文的起点不是地方,指令和限制过多,当是最为致命的。哪儿是一个人说话、作文最初的基点呢?一句话便可回答: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既然是说话、作文的缘起,也是说话和作文的内在动力。当自己没有需要,或者是需要和要求并不那么强烈时却硬叫你去做,原本有益、有趣的事也会变成一种惩罚或灾难。比如吃饭,假如你当时并不想吃,却硬要你吃,再自然不过的吃饭也会变成名副其实的负担和无奈。与此同理,当一个人不想说、不想写的时候,你却偏偏硬逼着他说、他写,除了无可奈何应付与敷衍塞责之外还能有什么良策呢?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说、而写,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情了。语言从哪里来?文字因何而生?不都是因我们的祖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吗?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体在生理学方面有许多地方与其他动物、甚至与“植物”系统的活动是相同的,只不过,人是居于其他一切动物之上的“能言动物”。所以我们说: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生活在社会之中,他的一切行为,包括言语,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47页)因此,一个人说话或写文章必然要有一定言语表述动机的支持。《神经语言学》指出:“言语表述动机就是在语言中表达特定内容的需要,它是言语表述的出发点,是言语表述的必要动力,思想本身也由特定的动机所驱使。它既是言语交际的心理条件,又是言语表述的起点。”(见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编著的《神经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这里所说的言

强化三环追求三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x545616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0-04-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