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明祭祖-平安过节.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明过节牢记安全(清明节主题班会参考教案)汉阳镇中心小学班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农历的八个节日:上元(正月十五)、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七月十五)、中秋、冬至、除夕>,一般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它的意义和地位仅次于春节。清明节的起源,相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一种固定的风俗。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的。“清明节”与“寒食节”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是寒食节的内容。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节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三天,唐宋时期减为清明节前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节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寒食节”的节俗关于寒食节禁火习俗的形成,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它是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对著名忠诚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实际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惯制,为怀念和祭奠介子推而禁火的说法纯是附会。这种附会在汉代发生后传播渐盛,在寒食节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寒食节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会性的纪念介子推。当该节日增加了扫墓和游乐的习俗时,说明该节日的属性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也就是在向后来的清明节转化。据历史记载,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在唐朝初年已蔚成风气并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后来,寒食扫墓之风盛行全国,时有官吏回乡扫墓而耽误职守,所以朝廷颁布政令解决假期问题,唐开元年间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增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就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祖之事。由此可见,当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已合二为一,并成为了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一直到宋代,寒食节依然放假七天,其扫墓、祭祖的重要程度已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腊祭。唐宋时期,人们所说和所过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以柳条和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了一起。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清明节是寒食节的一部分,作为换取新火的这一天,也被当做重要的日子。晚唐、宋代以后,禁火、冷食之俗转衰,到元代,此俗大体消亡,“寒食”的名称自然越来越少被人提及,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明”突显出来,以此来概括这一段节期的人渐多。到明清,“清明”之称多于寒食,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就只知道“清明节”,而不知有“寒食节”了,但仍有少数地方保留有禁火、冷食之习俗,如山东、山西的一些地方。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的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的主要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由寒食节的禁火到清明节的祭奠的置代,是民众在时间临近的条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2、“寒食节”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夷吾和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重耳逃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弟弟夷吾(晋惠公)追杀,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受尽了磨难和屈辱。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

文明祭祖-平安过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