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美文欣赏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教学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文章的文眼和线索。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文中大量比喻的修辞作用。理解文中通感的修辞作用。理解文中动词运用准确的特点。理解文中叠音词的修辞作用。荷塘月色作者简介朱自清像写作背景阅读思考课文内容重点研读课后小结作业练习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年),江苏扬州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坚强的民主战士。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1917年,朱自华报考北大本科。为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警。朱自清的历史,充分证明了他人如其名,确实做到了“自清”,他正直、爱国,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24年出版了诗集《踪迹》。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轰动文坛,成为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一生著作有20多种,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另有《春》《威尼斯》朱自清像背景简介背景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在一封信中表白说:“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内容简介:文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是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情。“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也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课文中梦的世界直接呈现,现实世界却“偶尔露峥嵘。”)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
5.荷塘月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