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宿州九中吴洁琼【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概念,会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弄清密度概念的由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而熟悉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学习习惯,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通过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来认识物质的密度这一特性。主要介绍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其应用,这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含义。2、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由“如何鉴别项链”激发学生的疑问,、猜想和假设,至于推测和猜想是否有意义,应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但不受限制.【教学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体会描述物质性质的方法.【教具准备】天平,项链,大铁块、小铁块,水,量筒,细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从鉴别物质说起问题:1、如何辨别橙汁和可乐?2、如何辨别水和酒?生活中我们鉴别物质,经常利用颜色、气味、味道等这些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来鉴别物质。但是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通过这些鉴别呢?教师出示项链:你能不能分辨出它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思考:能否找到鉴别物质的新方法?小实验:教师拿出一个大铁块和一个小铁块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不同的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结论:同种物质组成的实心物体它的质量和体积有关问题:那么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呢?从这方面入手能否找到鉴别物质的新方法?二、新课教学(一)、科学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2、猜想与假设: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先提出几个小问题:应该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要想找到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仅收集一组数据可以吗?应该怎样进行测量?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用不同体积的铁块、水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5、分析与论证: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水也存在同样的结果。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铁块和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
吴洁琼密度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