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5黄鹤楼送别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属“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诗文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教学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创造机会、提供空间。2、《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领会文意、体验诗情,并通过品文诵诗,感受文字美、形象美、人情美,提高鉴赏与审美的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仔细体会,通过反复的、个性化的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孟浩然的诗。。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课时安排     2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学住字形。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技能目标: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情意目标:感受黄鹤楼边的春景,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词句,初步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重点难点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过 程一、谈话导入,,相聚是美好的,而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用古诗来抒发这离别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属于“文包诗”的形式。板书课题,读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整首诗,组织学生读诗,读后交流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相机归纳学生的问题。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为谁而写的?为什么而写?它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知道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景吗?就让我们认真学一学这篇课文。二、朗读课文,。要求如下:自由地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检查(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2)出示词语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饯行 飞檐凌空 远眺敬仰     誉满天下 伫立 脍炙人口 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4)评价指出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50986****
  • 文件大小40 KB
  • 时间2020-04-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