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伟大著作,老子学说以与先秦诸子学说
退然不同的姿态,后来发展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一大思想流派,在两千多年
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老子》一书仅五千多
字,但它蕴含的独特而深刻的思想、极富启发性的人生体验、精辟而富有诗
意的语言,使人们始终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这部著作进行解读和阐释,
留下许许多多见仁见智的注译。尽管如此,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
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仍然不满足于前人的注解,总希望用时代的眼光去
再看《老子》,在读懂《老子》的同时获得新的感受和启发。因此,在浩瀚
的种种注释、解说面前,仍不断有新的注译本出现。本书由于注译者学识浅
陋,当然不敢脐身于诸多经典注译本之列,仅仅在力求理解老子的基础上,
尽量参考前人的说法,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一个稍有价值的《老子》绍介。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历来众说纷坛,而可资佐证的史料则太少、太含糊。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是春秋时代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
曲仁里人,大约生活于周筒王(公元前年)至周敬王(前年左右)
之间,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司马迁认为老子姓李,名耳,溢号晌。
关于“老子”这一称呼,“子”是先秦时代使用的对人的尊称,一般是指地
位高于自己的人(相当于“您”),或指某一学术派别的宗师(相当于“先
生”)。“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尊称,“老子”就是“老先主”的意
思;一说“老”是姓氏,“老子”就象孔子、孟子、墨子等一样,是姓氏后
面加一“子”,表示其为某一学派的宗师。
关于《老子》的成书,也众说不一。译者认为《老子》一书不晚于战国
初的说法较可信。因为在先秦典籍中,引用《老子》的有好几种,如《战国
策》、《庄子》、《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从文体(非语
录体、对话体,常用“吾”、“我”等第一人称)、思想内容的流畅连续看,
《老子》与《论语》不同,不象是由门人编纂的,而是一本专著,因此此书
不是出自老聃之手的说法理由不充分。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卷上、卷下,前三十七章为
卷上,后四十四章为卷下(有的版本卷上题名《道经》、卷下题名《德经》)。
全书五千多字,以精辟的语言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及社会政治观。
围绕“道”这一中心概念,阐明老子关于宇宙的起源、世界的存在方式、事
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与解决方式,充满辩证的逻辑力量
与深邃美妙的诗意。
“道”是《老子》一书的中心范畴与哲学基石,是老子对中国哲学的巨
大贡献,它使老子的思想富于形而上学的深逮与魅力,将先秦哲学由现实生
活扩展到对宇宙,对生命本体的追溯与思考。
理解《老子》,必须弄清楚“道”的概念,因为老子的哲学是以此为中
心而推展开来的。
“道”在《老子》一书中,有三种不同的用法。第一,是指宇宙万物产
生和发展的总根源,这也是老子哲学的核心;第二,指自然规律;第三,指
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法则。后两种含义,不独用于《老子》,在先秦其他
典籍中也经常被使用,是先秦思想界广泛使用的一种术语或概念。而第一种
用法,即“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则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和专有名词,
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这个“道”所展开的,值得我们研究。
老子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以前,就存在着一个超越时空的形而上实体
——“道”。“道”的存在是确实的、绝对的,但它又是无形、无象、无声
的冥冥之中的存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恍恍
悔憾,若有若无,是超越我们经验世界的东西,是我们的感观所不能够知觉
的东西,因此无法用语言对它进行准确的描述,也没有办法给它一个确定的
名称,但为了使用的方便,只得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叫“道”。现象世界的一
切事物都是有名称的,但也唯其有名称,这些事物都是有限的存在,都是有
生有灭、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道”没有生灭、没有增减,虽有运动,
但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不可描绘、不可命名,这就是《老子》开篇所阐述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所创生的,“道”由形而上的混沈向下
落实,渐渐分化成物质实体,先有天地,而后万物(包括人类),万物欣欣
向荣、生生不息,就证明这个“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具有无
穷的创造力。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在先秦哲学思想领域,具有革命性的
意义。在先秦,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个主宰和决定人们命运的神或
上帝,就连孔子,虽然并没有确定过有无上帝或神,但他经常感叹“天命”、
“天”,也说明他对宇宙法则的一种无奈,从而认为有一个人格神存在。而
老子,以其大胆的想象和气魄
【社会科学类】老子白话今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