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大火烧出粮食安全隐患黑龙江中储粮粮库失火,造成数万吨粮食、近亿元人民币损失。事故凸显出国内部分粮食品种庞大的收储规模与存储安全的矛盾。粮食收储政策虽然对农民售粮收益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正面作用,但也破坏了粮食市场价格机制的发挥,逐渐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该如何化解粮食安全危机?…[评论]中储粮粮库失火78粮囤表面过火粮库火灾凸显收储规模与存储安全矛盾本次大火为粮食收储规模过于庞大敲响警钟5月31日下午,黑龙江林省大庆市林甸县的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共有78个储粮囤表面过火,,直接损失近亿元人民币。央视援引火灾事故应急指挥部的消息称,截至6月1日下午,明火基本被扑灭。,,。今年以来受禽流感等因素影响,东北玉米等销量受到影响,粮食在仓库积压的程度可能要比往年严重。截止到5月31日,中储粮完成上年新作玉米的国家统一收储,据估计约3003万吨左右,接近2008/2009年度峰值。加上此前的库存,估计国家掌控的临储玉米已达5千万吨。而据5·31大火救援指挥部介绍,。但在火灾发生时,该库实际存放的粮食已经达到了15万吨。很多粮食只能露天存放在用草围成的临时粮囤中,加上消防设施有限,客观上加大了防火难度。尽管此次火灾的受损粮食规模不足以对全国粮食供应市场造成影响,但仍然凸显出国内部分粮食品种庞大的收储规模与存储安全的矛盾。火灾揭开粮食收储政策负面效应粮食收储规模远大于粮仓建设粮食最低收储价政策始于2004年。按照规定,国家每年在粮食播种前公布水稻、小麦等最低收购价政策,当市场价低于最低价时,由国家指定的粮食企业——中储粮总公司以最低价进行收购,以此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农民利益。至今,粮食托市政策出现了几次大的调整。起初只对小麦和水稻实行最低价收购,2008年以后大豆、玉米等也开始了临储收购政策。这几年,粮食托市收购主体仅限中储粮。尽管这几年实施的粮食最低收储价和临储政策对农民售粮收益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正面作用,但其弊端也显露出来。通过保护市场、保护价格的办法令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削弱,价格扭曲,导致保了粮价、伤了市场。而以保护价格的方式保护农民利益,其效率和成本代价太大,也令国内农产品价格丧失竞争力,使农产品市场维持高价格、高补贴、高成本的“三高”状态,国内市场反被国外产品侵占。今年的玉米市场,一方面农民惜售,但收购主体也不多,政策的预期把农民价格预期提高了,但是市场不承接,农民的预期还是要落空。此外,收储政策的负面影响还在于,当保护价高于市场价时,国家要动用相当的财力保持粮食库存,而且政策执行部门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时容易滋生腐败。粮食库存并非越大越好尽管粮食产量连续九年增加,但粮食安全危机离我国并不遥远况且,并不是库存越大,粮食安全就越有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弦是要时刻紧绷,但大大超越国际公认的粮食库存—消费比是不科学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规定,粮食库存与消费量的比例达到17%被称为粮食安全系数,低于14%则为粮食安全紧急状态。2011年时任表示,中国粮食库存达到了40%,小麦库存还有2000亿斤,几乎相当于一年的小麦产量。所以,我国粮食库存已经大大超越了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这对资源也是一种浪费。高库存安排必然
中储粮大火烧出粮食安全隐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