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话乐亭纵观乐亭千年史,漫话沧海变桑田。乐亭,在中国政区图上只是渤海弯畔的一隅。它位于渤海北部靠西岸,东接秦皇岛,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坐观潮日起,胸纳涛声来。似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抒发出幽幽千古情怀,讲述着多少兴替变迁。提起乐亭,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滦河,没有滦河,便没有乐亭,就如同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样。滦河也称得上乐亭人的母亲河,她以博大宽广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乐亭世代儿女。滦河的发源地在巴颜吐古尔山麓。滦河从这里出发,蜿蜒东进,赋高原以俊朗,雕燕山以雄浑,绘渤海以壮阔,予生灵以风流,一路奔腾,一路高歌,在乐亭投入大海的怀抱。以前的滦河,可不像现在这样温驯,一次次的洪水泛滥,一次次的泥沙堆积,年复一年,地域在一回回中延伸。“乐亭原来是海退”,这是先民们传下来的话语,如今,当我们翻阅乐亭的文字记载,会更加领悟到沧海桑田的真正含义。据史料记载,近七百年来,滦河大的改道就有三次:一是 1324 年(元朝泰定元年)至 1342 年(元朝至正二年),滦河东移乐亭,经汀流河、庞各庄、新寨、古河于捞鱼尖一带入海;二是 1813 年(清朝嘉庆十八年)至 1833 年(清朝道光年间),由汀流河、乐亭城关、汤家河、胡家坨,于董庄一带入海;三是 1938 年,滦河再次改道,才形成现在的河口。滦河改道的最终结果,就是造就了乐亭,形成了今天乐亭的大致轮廓。常言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类的足迹踏上乐亭起于何时,还得通过考古发现来唤起那遥远的记忆。在马头营镇黄坨村和闫各庄镇小石庄村一带考古发现了石斧和碎陶片。据专家考证,这些石斧、碎陶片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产物,距今已有 7000 多年了。它们虽然经过风蚀雨浸,但斑斑驳驳的远古器物,仍能折射出乐亭先民们人定胜天的毅力与滦河水百般跳跃的灵性。先民们逐水草而居,刀耕火种,猎兽捕鱼,繁衍子孙,开拓人生,由部落而成国家。商周时代,乐亭属孤竹国,孤竹国公子伯夷、叔齐,以礼让天下,不食周粟一事传为千古佳话。是以今天的乐亭美酒仍因孤竹载,由国家渐变为区域,是在秦王朝统一天下的时候,乐亭属辽西部;至西汉则设海阳县;东汉、两晋改为乐安镇,属平州;北魏为乐安亭,至唐朝归属马城县。乐亭之名始于何时,据记载,金代天会元年,也就是 1123 年,建乐亭县, 隶属滦州,其治所在乐安镇,即现在的乐亭镇一带。自此,“乐亭”一名延续至今。虽然乐亭之名久已有之,但因战争频仍,归属变幻无常,境遇变迁在明代以前无据可考。据《乐亭县志》记载,明万历元年开始明确疆界,东西延广五十五里,南北延袤七十五里,沿海延袤一百一十里,皆为乐亭县境,仍属滦州管辖。由于明朝统一全国后实行社屯制,即当地土著户编社,外地迁入者(移民)编屯,故乐亭划分为 18 个社,9个屯,有村庄 135 个。“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 这就是明初靖难之役后乐亭的真实写照。为了充实京畿,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皇帝颁布诏令――从山西、安徽、河南、山东等地迁来了大量的移民,充民邑、壮民生,乐亭人开始兴盛起来。至今,在民间仍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若问你从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至清代,沿用明制《畿表通志》,撰乐亭县属滦州,全县划
沧海桑田话乐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