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包公审驴.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包公审驴》的教学设计课改设想:1、课堂增量,一节课完成任务。   2、落实四年级训练要点:学生自己提问并通过读书思考来解答。教学过程:一、出示包公图像,交流对他的了解。(3分钟)过渡语:包公判案公正严明,断案如神,明如镜,清如水,直比青天,固有“包青天”的美誉。有人做《赞包公》绝句一首:铁面无私镇佞臣,铡刀底下无冤魂。清官留史谁千古,惟看包公第一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他的另一个小故事(出示题目)。导语: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这样的话:“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阅读中怎样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本学期我们训练的重点。(出示6页、12页、23页、37页“金钥匙”的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长学问。二、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1、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通过表演,展示自己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2、继续学习自我提问、自我解答的方法。3、学智慧之人,做智慧之人。三、教学过程。(30分钟)(一)题目提问,把握条理。(3分钟)参考问题:写的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学习提示:1、自己默读,刨根问底。2、在相关段落前做简单的批注。课文条理:小偷换驴——刘五告驴——包公审驴……刘五得驴(二)内容提问,理解人物。(15分钟)参考问题:他们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习提示:1、读一读,想一想,根据45页“金钥匙”的提示,学习批注。2、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形成较为完善的结论。提出小组仍不能解决的问题。一个人的智慧不够用,两个人的智慧用不完。3、全班交流。每组针对其中一个内容谈自己的做法和结论。其他小组可进行更正和补充。4、解决共性问题。小偷换驴:弃弱取强,强弱对比:毛色发亮——毛色难看;(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还……还是……也是……却是”,这真是一个“狡猾”的小偷,和平时知道的小偷相比,这简直就是“奇偷”。(难点:辔头)刘五告驴:无奈之举: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又气又恨,不知道,最后决定以“冒名顶替”罪来告瘦驴……(读出刘五的心情来),刘五不见自己的宝贝驴,也不知道小偷是谁,于是就把瘦驴当成了被告,这真是“奇告”。包公审驴:将计就计,开庭审驴,用时很短,方法简单,“……关它三天”、“打四十大板”“把它放了……”和一般审案的相比,“一关、一打、一放”,这是“奇审”。(画出描写包公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读一读。)小结:由于奇偷”、“奇告”、“奇审”,就使这件案子成了“前所未闻的奇案”,也因此在审判过程中出现了奇特的现象:“衙役”差点没有笑出声来、“人们”四面八方、几百人,“被告”从“一声不吭”到“放声大叫”,从“耷拉着脑袋”到“又蹦又跳”。学到这里,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讨论的?(结果如何?)包公找到了驴,刘五得到了驴,而小偷则因驴而被捉。请你们来评价一下三个人物。刘五有计谋,巧选被告,李代桃僵,最终如愿以偿;包公有计谋,将计就计,欲擒故纵,又演绎了一场断案如神的佳话;小偷也有计谋,偷梁换柱,快乐三日,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受到了应有

包公审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zh051230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20-05-05
最近更新